神马天气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气象预警

文章内容

香港天文台气象台天气预报查询_香港天文台气象台

tamoadmin 2024-06-14
1.香港天气资讯中心的历史沿革2.香港天文台天气预报什么时候解除8号风球3.天文台是什么4.台风帕布的发展过程5.气象台是依据什么的?还记得我很小的时候不怎么了

1.香港天气资讯中心的历史沿革

2.香港天文台天气预报什么时候解除8号风球

3.天文台是什么

4.台风帕布的发展过程

5.气象台是依据什么的?

香港天文台气象台天气预报查询_香港天文台气象台

还记得我很小的时候不怎么了解台风,只知道从大人那里听说台风非常的恐怖,每次大人们一说到台风就闻风色变的。那个时候就在我小小的脑袋里留下了台风是一种非常恐怖的东西。但奈何那个时候了解的太少,我总是以为台风台风就是台北的风,那个时候还默默的同情了台湾人民不知道多少次,想着他们竟然要经历那么恐怖的东西,后来才发现,台风可不是只有在台北才有的,全世界各地都是有的。今天就让我们来讲讲有关台风的风力的事情吧。

一般来说风速大于18级以上就可以成为超强台风,就是风速在51米每秒以上,这个风速所带来的破坏力是非常非常大的。所以“利奇马”也是被称为今年最大的一次台风。

为了应对这次超强的台风,我国3.6万的消防员严阵以待,随时准备着去应对这次的灾难,在这里真心的为我们的消防队员点赞,好样的。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他们在才变得这么的美好啊。

而一般来说介于14级到15级之间的就被成为强台风。风速约在42到51米每秒。

有消息称这次的“利奇马”台风会经过浙江沪地区,为此,浙江沪地区也是做出了紧急的防护措施,浙江沪很多地方都开始停运了不少的路,人们在台风期间也禁止外出,就是为了更好的应对这一次台风的来袭。

虽然台风很恐怖,但我相信大家齐心协力的话,就一定可以更好的听过这次的难关的。

香港天气资讯中心的历史沿革

国际上统一的台风命名法是由台风周边国家和地区共同事先制定的一个命名表,然后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

西北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台风(热带风暴)活动最频繁的地区,每年登陆我国就有六、七个之多。

在有国际统一的命名规则以前,有关国家和地区对出没这里的热带风暴叫法不一,同一台风往往有几个称呼。我国按其发生的区域和时间先后进行四码编号,前两位为年份,后两位为顺序号。设在日本东京的世界气象组织属下的亚太区域专业气象台的台风中心,则以进入东经180度、赤道以北的先后顺序编号。美国关岛海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则用英美国家的人名命名,国际传媒在报道中也常用关岛的命名。还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对影响本区的台风自行取名。

为了避免名称混乱,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

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世界气象组织所属的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 香港、日本、老挝、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以便于各国人民防台抗灾、加强国际区域合作。

这套由14个成员提出的140个台风名称中,每个国家和地区提出10个名字。

中国提出的10个是:龙王、(孙)悟空、玉兔、海燕、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海马和海棠。

有趣的是,国际上所使用的西太平洋台风的名称依然很少有灾难的含义,大多具有文雅、和平之意,如茉莉、玫瑰、珍珠、莲花、彩云等等,似乎与台风灾害不大协调。[1]

如果某个热带气旋给台风委员会成员造成了特别严重的损失,该成员可申请将该热带气旋使用的名字从命名表中删去,并将该热带气旋使用的名字永远命名给该热带气旋(永久命名),其它热带气旋(台风)不再使用这个名字。这样,就必须要补充一个新名字加入命名表。

具体台风命名表见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香港天文台天气预报什么时候解除8号风球

1883 香港天文台成立。

1884 开始定时作气象观测。设立热带气旋警告系统﹝香港最早的海洋气象服务﹞。设立一套以鼓形和锥体形状的目视热带气旋警告系统,用作通知离港船只台风的位置及移动方向。这个系统在1917年被一个以十种标志的热带气旋警告讯号替换。这系统在1961年6月被废除。

1885 时间球于尖沙咀警署首次降下。

1892 开始提供海港气象服务。天文台每日将24小时天气预报送到报馆,以便刊登在中午左右出版的报纸号外。

1908 透过无线电报接收船舶天气报告。位于尖沙咀讯号山(亦称大包米或黑头角)的新时间塔替换在尖沙咀水警总部的时间塔。及后由于无线电广播时间信号已被广泛使用,时间球于1933年6月30日被拆除。

1915 开始提供船舶天气预报的无线广播。

1917 一套表示本港风力的目视热带气旋警告系统在7月开始使用,替换自1884年以来使用的本地台风炮(声音)风暴讯号。这个目视系统是现时的热带气旋警告系统的起源。

1921 利用测风气球作高空探测。开始地震测量工作。

1928 天气预测在香港电台广播。

1937 设立航空气象服务。

1948 加入国际气象组织﹝IMO﹞,即世界气象组织﹝WMO﹞的前身。

1949 利用无线电探空仪及雷达探空系统测定高空气象资料。

1959 天文台设置首座天气雷达。

1961 开始测量大气中的放射性。

1964 接收极轨卫星的自动图像传送信号﹝APT﹞。

1966 在1966年开始以 95 兆赫频率直接由天文台播出6 响报时信号,并于1989年9月16日停止运作。直至今天,天文台的6 响报时信号仍继续由香港电台播出。

1967 开始发出有关雷暴及豪雨的警告。

1973 天文台设置首部计算机系统。

1975 天文台透过世界气象组织全球电信系统﹝GTS﹞交换气象资料,并全面建立了下列三组地区性专用电路:香港─东京﹝1969﹞香港─曼谷﹝1970﹞香港─北京﹝1975﹞ 开始发展首个天气预报数值模式。

1977 接收日本气象厅的地球同步气象卫星﹝GMS﹞低分辨率卫星图像。开始发出山泥倾泻警告。

1979 设置了一套由三个站组成的短周期地震仪网络。天文台首个天气预报数值模式﹝平衡正压模式﹞开始投入业务运作。接收日本气象厅的地球同步气象卫星﹝GMS﹞高分辨率卫星图像。天文台在九龙市区和启德国际机场跑道安装五个测风站,试验探测机场的风切变。1980 设置了首套铯原子钟报时系统。

1983 提供三天天气预报服务。

首两个用作提供公众天气服务的自动气象站于天文台总部及沙田建立,而另一个用作提供航空气象服务的自动气象站亦于赤 角投入运作。天文台实时雨量数据收集系统开始运行。

1985 首个粤港兴建的自动气象站于黄茅洲开始运作。设立打电话问天气服务在京士柏建立了一所辐射测量室。

1987 设立环境辐射监测计划。天文台科学主任开始主持电视天气节目。

1988 一套新的天气预报数值模式(有限区域数值模式)投入运作,集中处理影响香港及邻近区域的小尺度天气系统天文台向新闻处及香港电台传送二十三个世界城市的天气资料及预报,以便向传媒及公众发布。

1990 辐射监测及评价中心成立。

1992 一套以颜色为标记的「暴雨警告系统」开始使用。

1993 天文台开始测量高空的臭氧及辐射。

1994 天文台第一台多普勒天气雷达开始运作。

1996 天文台在因特网设立网页。成立天文台之友,加强市民和天文台的沟通及提高市民对天气服务的认识。

1997 将地震站网扩展至8个台站,并以数字式信号传送。

1998 提供互动形式的资料查询系统﹝IES﹞服务。天文台的机场多普勒天气雷达﹝TDWR﹞投入运作,每分钟探测风切变及湍流,向航机发出有关警告。推出四天天气预报服务。在1998年7月航空气象服务从旧启德机场迁移至赤?角新的香港国际机场。

1999 天文台在大帽山装置的新天气雷达系统正式启用。新系统提供高分辨率雷达数据,能更有效地监测恶劣天气系统天文台添置了一部超级计算机,用作运行一套高分辨率天气预报数值模式﹝业务区域谱模式﹞,以加强预测暴雨的能力。开始发出寒冷天气警告。开始提供紫外线指数。

2000 开设了一所位于天文台附近一幢商业大厦内的资源中心,方便市民索取资料及刊物。天文台添置了一套高效能服务器簇,以提高气象数据处理的能力。推出五天天气预报服务。开始发出酷热天气警告。

2001 天文台增强网站服务,提供文字版及有声网页,让视障人士更容易获得天气信息。

2002 由世界气象组织主办,香港天文台开发和管理的「世界天气信息服务」网站正式运作。这个是世界上首个涵盖2003 首次成功接收到从商业航机上计算机传送来的自动天气报告。

2004 全东南亚首套自动高空探测系统正式启用。

2005 天文台与广东省气象局和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合作建成闪电定位网络,并推出闪电位置信息服务。

2006 天文台推出紫外线指数预测服务,方便市民考虑适当的防晒措施。 天文台在香港国际机场装置了第二台激光雷达系统,以加强风切变预警服务。2006年5月香港天文台参与了太平洋海啸警报及减灾系统成立四十多年来首次举行的泛太平洋海啸演习。天文台为2008年奥运马术比赛研发的两套实时暑热压力测量系统,已在2006年6月分别安装于沙田香港体育学院及上水双鱼河骑术训练学校。2006年12月26日吕宋海峡发生猛烈地震并引发小型海啸,香港天文台发出了有史以来首个海啸报告。天文台为世界气象组织管理的世界天气信息服务和恶劣天气信息中心网站转用worldweather 及 severe.worldweather的新域名以彰显其国际地位。在2006年年底,天文台成功引进一套全球─区域气候模式作气候预测研究之用。季度气候预报开始向公众发布。

2007 发出3号和8号热带气旋警告信号的近海平面参考测风站数目增至八个,涵盖全港。天文台台长于五月主持了部份世界气象组织会员大会的会议,这是有史以来天文台人员在世界气象组织主持的最高规格会议。

2008 天文台在其网站推出首个香港分区气温预报。

天文台是什么

八号烈风或暴风信号(英语:No. 8 Northwest/ Southwest/ Northeast/ Southeast Gale Or Storm Signal),是香港的热带气旋警告信号,一般市民俗称为八号风球。该信号因应实测风向,分为四个方向:八号西北、西南、东北和东南烈风或暴风信号。8号风球表示香港近海平面处现正或预料会普遍受烈风或暴风从信号所示方向吹袭,持续风力达每小时63至117公里,阵风更可能超过每小时180公里,且风势可能持续。

如风力持续风力每小时41至62公里,阵风可能超过每小时110公里,香港天文台天气预报会解除8号风球,改为三号风球。

台风帕布的发展过程

天文台又称观象台,是指研究和观测天文现象的机构。天文台观测天文现象时,为了能更加精确地作出观测结果,天文台的观测站都会建於山上,因为地面上的城市灯光过亮,会影响天文望远镜观测的准确性。

斯特拉斯堡天文台

历史 编辑

公元前2600年,古埃及为了观测天狼星,建立了迄今为止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前2000年,巴比伦也建立了天文台。相传中国在大约2500年前,也开始有天文台,当时称为清台、灵台、观象台。我们的

古代许多国家的天文台常常不但是天文观测的场所,也是运用占星学的场所,也因此天文台一般都为统治者所控制。

15-16世纪,欧洲的一些天文学家开始建立自己的天文台,其中很著名的就是丹麦天文学家第谷1576年在哥本哈根建立的天文台,它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天文仪器。

天文望远镜发明後,天文台得到了发展。1667年法国建立了巴黎天文台;1675年英国建立了格林尼治天文台。

20世纪,天体物理学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天文台的发展,许多天文台装备了大口径的反射望远镜。目前世界上大约有400个大型的天文台。

分类 编辑

北京古观象台上的天体仪

现代天文台分为:

光学天文台:主要装备各光学天文仪器,如光学天文望远镜、太阳镜等,从事方位天文学或天体物理学方面的研究

无线电天文台:一般主要由巨型甚至超巨型的无线接受设备和基站等构成,装备无线电望远镜,观察的范围更大,受干扰小,从事无线电天文学的研究

空间天文台,主要有一些用於空间观测的人造卫星组成,配备非常先进的光学观测系统。

另外还有一些教学天文台以及大众天文台,教学天文台一般设置在一些大学学院,用於教学研究,而大众型天文台主要起到普及天文的作用,对大众开放。

特殊例子 编辑

香港天文台实际上是香港的气象台。虽然天文台会向市民发放天文资讯,但仍以提供气象服务为主

气象台是依据什么的?

2007年8月5日早上6时,日本气象厅把位于在北纬20.2度、东经134.8度的热带低气压(当时其他气象台仍定为热带扰动或低压区)升格为热带风暴,命名为帕布。同日,菲律宾大气地理天文部门将它命名为Chedeng。它初时大致向西北偏西移动。第二天,日本气象厅将它升格为强烈热带风暴。然而,当晚的QuikSCAT风场图显示,帕布的低层环流中心仍不明显,成狭长状,并和东南方另一个低压区(后来的热带风暴蝴蝶)的低层环流中心相连。

8月7日,香港天文台率先把东南面的热带扰动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当日日出后,台湾中央气象局从可见光卫星云图中发现帕布真正的低层环流中心位置比原来估计的偏西了约100公里,即时把它重新定位。同日日本气象厅和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帕布升级为台风;但香港天文台没有把帕布升为台风,维持强烈热带风暴等级。此时,上述的另一低压区已发展为热带低气压。由于帕布和该热带低气压相距只有500公里左右,两个热带气旋发生藤原效应,使帕布转向偏西移动。当日帕布在台湾屏东县恒春半岛南端登陆,随后日本气象厅将它降格为强烈热带风暴,而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也它降格为热带风暴(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没有强烈热带风暴等级)。

8月8日,帕布继续向偏西方向移动,穿越南海北部;同时,上述另一热带低气压增强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蝴蝶。受到蝴蝶的发展影响,加上掠过台湾造成的结构破坏,帕布逐渐减弱。当日,中国中央气象台、香港天文台和日本气象厅都先后把帕布降格为热带风暴。当帕布在香港以南近海掠过前,中国气象局、香港天文台、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更把帕布降级为热带低气压。

8月9日午夜12时,中国中央气象台把帕布再度升格为热带风暴。随后帕布转向西南偏西缓慢移动,在上川岛附近海域停滞不前,中国中央气象台、日本气象厅和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都把帕布降格为热带低气压。当日稍后时间,帕布转向东北缓慢移动。

8月10日,中国中央气象台和香港天文台把帕布再度升格为热带风暴,但澳门气象局则没有重新升格。当日日间帕布一度非常接近香港屯门一带,香港天文台表示帕布于下午3时左右在屯门登陆,并穿越香港西部;中国中央气象台则指出帕布于下午4时在屯门登陆。帕布移至屯门一带后,又突然转向偏西移动,穿越珠江口,在中山再一次登陆,并减弱为热带低气压。其后帕布转向西南偏西移动,一度再次移向上川岛方向。8月11日凌晨,帕布再一次转向东北移动,最后于早上8时35分在香港天文台总部之西北约80公里减弱为一低压区。

气象与天文关系密切

--------------------------------------------------------------------------------

2003年11月03日 04:48 晶报

我国的气象台和天文台最早是合并在一起的,比如说现在的青岛观象台、香港天文台,原本都做气象预报的工作,二者的关系十分紧密。气象是研究大气层内的自然现象,风霜雪雨、电闪雷鸣。而天文是以天体为研究对象的,它近涉我们地球,比如说太阳、月亮的变化直接能影响地球的大气层。远及无穷的宇宙,繁星和我们地球其实也有着微妙而密切的联系。

先说气象对天文的影响。首先地面的天文观察少不了良好的气象条件。气象学家不管刮风下雨都有事干,而一个多云的天气就几乎使天文学家失业。为了选择一处理想的天文台台址,天文学家所花的心血绝不亚于寻觅一位终生伴侣,其主要考虑也在于气象条件。当然,太空望远镜和非光学望远镜的发展,未来月球基地的建立等都可使天文学家摆脱气象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全球性气候、长程地球气候变迁亦可作为某些天文理论的检测依据。例如日地关系的一些理论,常通过气象资料加以验证。

气象也少不了天文的支持。人造卫星、遥感等航天高技术的应用使现代气象如虎添翼。为了更好地研究地球气象,气象学家已将视线转向太空:金星的温室效应、火星的尘暴。困扰全球的厄尔尼诺现象或许正起因于天文因素。最近发生的这次太阳风暴虽然还不知会对我们的气候造成什么影响,但有关专家已经表示,风暴中的黑子活动和耀斑爆发一定会影响我们的大气层,所以说气象与天文存在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