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马天气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气象预警

文章内容

中国历史气候变化_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政治经济学

tamoadmin 2024-06-16
1.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是属于四大气候变化时期中的哪个时期2.气候对朝代的兴衰有什么影响?为什么气候变化会引发农民起义?3.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替跟气候变化,人口变

1.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是属于四大气候变化时期中的哪个时期

2.气候对朝代的兴衰有什么影响?为什么气候变化会引发农民起义?

3.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替跟气候变化,人口变化是什么样的

4.古时候气象的划分与现代的不同

5.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对历史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呢?

中国历史气候变化_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政治经济学

中国历史上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经济与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该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满志敏利用文献物候资料研究了历史时期气候冷暖变化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均一性原理、限制因子原理、气候影响的同步性原理、人类影响的差异性原理和模式、生物响应气候冷暖变化的不对称原理等基本理论,有极高的学术价值。[22]历史时期,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经济经历了一个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倪根金认为其变化原因,除了社会因素外,气候变化和生态平衡破坏是非常重要的原因。[23]王晖利用古代土壤学的新研究成果和先秦古文献与出土的古文字资料,对商末黄河中下游的气候环境进行考察,认为商后期干旱的气候和饥荒是周武王克商的直接导火线,导致商周之际的改朝换代。[24]秦冬梅以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气候异常期,具体表现为冷暖变化、干湿变化的异常及各种自然灾害数量的增多,这种异常的气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粮食歉收,从而间接地影响社会安定程度。[25]王开发通过对上海地区大量孢粉样品的研究。

发现沪杭地区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具有多次的波动,表现出5个凉期和4个暖期。[26]

中国是个水灾频仍的国度,水与生态环境问题必然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樊自立和方英楷撰文对塔里木河水资源问题进行探讨。樊文指出,在气候极端干旱的塔里木盆地,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使水资源消耗由以自然生态为主转向以人工绿洲生态为主,从而使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其变化规律是:沙漠化与绿洲化并存,互有消长,“人进沙退”和“沙进人退”皆有,但以沙进人退为主;上游灌区引水增加,人工绿洲由原先多分布在河流下游三角洲向山前平原推进,面积不断扩大,使这里生态环境改善;河流中下游由于水量减少,古代绿洲消亡,天然植被退化,沙漠化扩大,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而处于沙漠和绿洲之间由林地、草地和自然水域构成的过渡带不断缩水,防护功能不断减弱,形成了沙漠危逼绿洲的严峻形势。[27]方文则总结了历史上塔里木河下游5次改道,引起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剧变、绿色走廊衰退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保护塔里木下游绿色走廊的18条措施。[28]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炎黄子孙的灾难河。学者们对黄河及其引发的生态问题格外关注。王星光撰文对历史时期的“黄河清”现象进行研讨,他指出,黄河清是一种自然现象,却又不可能出现在正常条件下,只有当流域内大范围出现持续干旱少雨、冬季过于寒冷、地震等异常情况时,才会出现该现象。黄河清是干旱和黄河断流的前兆,同时,还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活交织在一起,成为奇异的文化与社会现象。[29]王尚义就黄河下游水患及中游河口至龙门间土地利用方式的环境后果提出了新观点:东汉水患频率高于西汉,灾情也更为严重;东汉时期河口镇至龙门间的农耕人口减少了九成以上,该区与整个黄河中游一样,迁入了大量游牧民族,原始的游牧对天然植被破坏极大,是造成东汉黄河下游水患频繁的主要原因。[30]还有论者著文探讨了黄土高原人为水土流失的历史根源与防治对策,有较强的现实意文。[31]张健民利用汉中、兴安2府所存碑石资料,考察了清代后期陕南地区堰渠水利发生的种种变化及其原因,并分析了清代后期该地区以水患为主的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32]

王建革对清代大清河的治理进行研讨,太行山一带森林和植被的破坏加剧,引起水土流失加重,使得永定河、子牙河的泥沙量上升,是大清河决口泛滥的关键原因。清政府为了减轻水患,将治水重点放在永定河、子牙河堤坝系统的修筑,使清浊分流,其治水过程突出反映了专制王朝由紧到松的治水特点。[33]郭声波探讨了历史上四川(含重庆)农业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水土流失情形及农地垦殖与水土流失的关系,认为水土流失与耕作方式有关,水土流失程度与农地垦殖面积、垦殖指数之间存在函数变量关系。[34]张芳撰文论述了清代南方山区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及其防治措施,并提出要“以史为鉴”,山区开发应走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协调持续发展的道路。[35]许怀林还分析了近代以来江西的水旱灾害及其与生态环境相关的问题。[36]

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是属于四大气候变化时期中的哪个时期

1816年,这一年诡异的没有夏天,7月飞雪气候大变是因为坦博拉火山爆发,喷出的气体遮盖着太阳,导致全球降温所致的。

无夏之年

1816年是我国的清嘉庆二十一年,据史料记载,在这一年的农历六七月份,我国的江西、安徽等南方地区发生了极端的天气。长江流域在7-8月份竟然飘起了大雪,江西彭泽地区6月份气温骤降,山上出现积雪,而安徽省的部分地区在7月份,突降大雪,地面雪花有一寸多厚。由于气温骤降,长江流域的百姓们在六七月份竟然开始烤火了,真是千年难得一见的奇观。

由于气温骤降,严重影响了地里农作物的生长,导致当时的粮食大量减产,进而导致粮食危机。由于这种极端天气,持续了近3年,导致人们没有粮食可吃,开始吃树皮,最后连树皮都没有了,只能吃观音土充饥,不少人在这场自然灾害中丧生。据史料记载,云南饥荒最为严重:?是岁大饥,路死枕籍?。

同一时期,除了我国之外,整个北半球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英国7月降雪,德国8月入冬,草木结霜,河流结冰,农作物被冻死,欧洲大约有20万多人死于这次突发的自然灾害。由于1816年的夏天,气温骤降,7月飞雪,欧洲称这一年为?无夏之年?。

坦博拉火山爆发

我们常说?六月飞雪?必有冤情,难道是因为这一年有天大的冤情吗?显然不是,这一切的发都是坦博拉火山爆发所引起的蝴蝶效应。

坦博拉火山是一座位于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北部的活火山,在1815年发生了大喷发,这次喷发从当年的4月5日持续到7月中旬,这是世界上有历史记载的最大的一次火山爆发,火山爆发指数(VEI)为7。火山爆发的巨响在2500千米之外,都能听到。火山爆发喷射出1400亿吨岩浆,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投在日本广岛的那颗爆炸威力的5万倍,导致约71000人遇难。

蝴蝶效应

坦博拉火山的大喷发引发了蝴蝶效应,坦博拉火山爆发的火山灰和一些气体把地球包围,气体中又有二氧化碳、水蒸气、二氧化硫、甲烷等气体,这些气体在经过大气层时发生反应成为了溶胶,阻挡并反射了太阳光,因此地球没有了太阳的热量,所以气温也就下降了,最终导致全球的气温下降了0.53度。其影响在次年的1816年在全球突现出来,出现了罕见的天气异象,北半球出现了?无夏之年?。

谁能想到远在千里之外的一场火山爆发,能够这么严重地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蝴蝶效应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这也从一个侧面再一次证明了地球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保护地球人人有责,否则一旦它出现问题,谁也不能独善其身。特别是近年来的全球变暖问题,值得我们警惕,保护地球从你我做起!

气候对朝代的兴衰有什么影响?为什么气候变化会引发农民起义?

第一个时期是约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此时期为温暖时期,被称为"气候最宜时期"。当时我国北方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潮湿,到处活动着现今只存在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动物,诸如獐、大象、貊、水牛、竹鼠等等。

第二个时期是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1400?年,此时期为寒暖交错时期。根据有关物候的文字记载材料,这一时期可分为以下六个阶段: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850?年的西周前期,我国气候在长达几百年的第一温暖期之后,进入了第一个短暂的寒冷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的春秋、战国、秦、西汉时期,我国气候又转入第二个温暖期。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我国气候又转入第二个寒冷期。从公元600?年到1000?年的隋、唐到北宋初期,我国气候又进入第三个温暖期。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的两宋时期,我国气候又转向第三个寒冷期。从公元1200?年到1300?年的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又进入第四个温暖期。

第三个时期是从公元1400年至1900?年,此时期为寒冷时期。竺可桢称这一阶段为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有了更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于各种异常的气候及其所引起的灾害,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在公元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的五百年中,是我国历史时期的第四个寒冷期。但是,这期间的气候仍有多次小的冷暖起伏,其间经历了三次寒冷的变化:第一冷期从明成化六年(1470?年)起,到正德十五年(1520?年)止,大约持续了五十年左右的时间;第二冷期从明泰昌元年(1620?年)起,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止,长达一百年之久;第三个冷期从清道光二十年至光绪十六年(1840-1890?年)止的五十年间。

第四个时期是公元1900?年以来的气候波动时期。竺可桢称这一时期为仪器观测时期。十七世纪,耶稣会教士把气温表引进中国。1867年,俄国人在北京建立了第一个气象与地磁站。到二十世纪,气象观察仪器大大发展,人们对气候的变动更敏感了。1911?年,中国政府才建立正规的气象站,从此进入了仪器观察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替跟气候变化,人口变化是什么样的

你的气候变化真的能引起朝代更替吗?校易搜为您提供了详细的相关内容。

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中国的农牧业生产。中国过去2000年的气候变化与朝代的兴衰有很强的相关性。一般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人口增长疆域扩大的朝代,都会与气候温暖期重合。

而诸侯国政权的割据乱年,农民起义,外敌入侵,大多属于中国历史上的寒冷期或寒冷期。在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外族入侵是游牧民族的入侵。在寒冷干旱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会面临水草枯竭和生态恶化的威胁,所以他们会扩展到农耕地区。而且中原王朝在游牧政权之前建立的越早,被游牧民族征服的可能性就越高。

每个朝代开始的时候,因为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粮食供应充足,所以可以维持一段时间的社会稳定和发展。随着人口的增加,各种生产要素的报酬逐渐减少,粮食危机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朝代的衰落随之而来。

战争和饥荒过后,人口危机消失,新王朝可以经历下一个周期。在中国古代,由于缺乏工商业活力和科技突破,农业社会常常陷入马尔萨斯陷阱。当线性增长的生活资料不能满足指数增长的人口时,就会出现贫困和战争,从而形成“王朝周期律”。

气候对汉代的影响

秦汉时期是有记载的历史上第一个温暖时期,当时黄河流域可以种植水稻、竹林等亚热带植物。据《史记》年记载,“齐鲁桑麻千亩,渭川竹千亩”。今天只有南方才有的桑麻和竹子,在山东和陕西渭河流域都能种植,说明当时的气候比今天要温暖。秦朝时期,今天的沙漠塔克拉玛干地区能够种植农作物,这也是秦朝如此强大的原因。

汉代温暖期持续,经过“文化山水之治”,社会稳定,边疆多年无战事。汉武帝凭借多年积累的物质保障,主动将匈奴驱逐到西亚东欧。

东汉光武帝时期,匈奴遭遇罕见的蝗灾,匈奴分为南匈奴和北匈奴。东汉建武二十六年,南匈奴坚持不下去了,向东汉求援。之后光武帝补贴南匈奴粮食2.5万,牛羊近4万只。

从公元元年开始,整个地球迎来了小冰期的寒冷期,这是大时期中的一个小时期。随着南匈奴的回归及其南迁,东汉名将窦宪两次进攻匈奴,在今天的阿尔泰山打败了匈奴的主力。接着,他征服了30多万北方匈奴人,大汉彻底打败了匈奴。

但从西汉称帝四年开始,气候进入寒冷期,出现了“四月雪,秋桃花,梅花”。而且中国历史进入了汉末魏晋南北朝的乱世,长达300多年。

根据竺可桢《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的研究,在这段从北到南的寒冷时期,从4世纪到5世纪,平均气温比现在低3摄氏度。如果平均气温下降1摄氏度,我国降雨带将南移200-300公里,降雨量也将减少100毫米。当时在山西、河北向南移动了500多公里。

随着降雨南移,意味着农耕区南移,可耕地面积

当然,大量汉人的南迁也是吴栋和韩曙繁荣的主要原因。乌桓骑兵等少数民族武装也是曹魏家族能够平定天下的重要军事力量。

唐朝的兴衰

公元600年,隋唐时期,中国气候结束了近600年的寒冷期,进入温暖期。唐朝天宝年间,长安甚至长出了橘树和竹林。良好的气候条件延长了农作物的种植时间,提高了复种指数,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产量,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从公元8世纪开始,北方气候转冷,冬季风使东亚气候干燥少雨。据《新唐书五行志》年的记载,在随后的290年间,发生了75次大旱,40多次饥荒,几乎是两年一旱,三年一旱。

贞观元年,唐太宗曾下令饥民到他州免费领粮。在高宗时期,34年中有12次干旱,甚至在东都洛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长时间不下雨给水运,尤其是长安的粮食供应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唐朝时期,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的经济发展。长安是政治中心,扬州是经济中心。

扬州是江南水运的集散地。物资从扬州经运河、汴水、黄河、渭河运到长安。唐代冬季风偏强,夏季风偏弱,导致黄河和长江流域同时或交互干旱。

明朝元年十二月,黄巢入长安,称帝建国,唐朝绵延不绝。连年干旱造成财政紧张,引发了中央政府和缓冲城镇对税收的争夺。缓冲镇往往截留地方上缴中央的税收,养兵自重,造成“内轻外重”的局面,中央集权被大大削弱。据史书记载,中原遭遇严重自然灾害时,边陲少数民族酋长趁乱而入,抢劫,大肆掠夺。

清代气候的影响

清朝时,气温比今天低1至2摄氏度。在农业不发达的清代,低温引发的自然灾害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清朝引进了红薯和玉米,大部分时间人口都比前朝多,在19世纪中叶甚至达到了4.4亿的最高水平。

清初人口增长缓慢,进入康乾时期,人口增长迅速。整个成长一直持续到太平天国爆发。太平天国和其他列强侵略战争后,人口减少了1/5,直到清末“同治中兴”时期,人口才恢复到最高峰。

与前朝相比,清代人口增值率明显上升。在清代农业技术没有重大创新的情况下,人口膨胀导致了马尔萨斯危机。19世纪以来,清朝气候变冷,农民起义频繁。当然,饥荒是起义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什么气候变化会导致朝代更替?

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寒冷干旱的气候不利于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也不利于游牧民族的发展。如果气温下降2摄氏度,饲草生长周期将缩短40天,导致草地产草量明显下降。在生活的压力下,游牧民族必须南下。

而中原的汉人则因粮食产量下降,导致国力下降。再加上农民起义不断,引发的内耗也榨干了国库。因此,他们无力抵抗游牧民族的进攻,不得不向南撤退,所以游牧民族入侵了

同时,汉族地区的经济中心也会受到气候的影响。寒季来了,农业的重心会南移,而南方的少数民族相对较弱。原来的人迁移到南方,冲突就少了,甚至会把更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先进的文化带到南方。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永嘉杜南,不仅建立了汉政权,甚至主导了文化方向。

南宋时期,大量汉人迁入长江流域,创造了江南富庶的天地,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从表面上看,经济中心的南移是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入侵,政治中心南移的结果。本质上,气候变冷是潜在的驱动力。

中国的战争数量高峰通常发生在寒冷期,即天气寒冷时,战争数量较多。从唐末到清末三战高峰,元末朱元璋为首的农民起义,明末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和满清入侵,清末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都发生在气候寒冷时期。

气候寒冷影响农牧业生产,导致生产生活物资短缺,往往引发战争,这是人们在生存的必要性下做出的必然选择。寒冷的气候往往伴随着干旱,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下降,土地产量减少,农民无力纳税,产生社会矛盾。当矛盾彻底激化,农民揭竿而起,游牧民乘虚而入,大规模战争爆发。

古时候气象的划分与现代的不同

中国古代气候的变迁是冷期和暖期交替出现的。即一个冷期出现之后, 紧接着是暖期的来临。

当气候进入冷期之后,农作物生长的北界逐渐南移,北方农民可以耕作的土地面 积急剧减少,复种指数也变得极低,这就容易导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随着农作 物生长北界的南移,农民必须寻找更适于耕作的土地,因此,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大规模的移民浪潮。

当历史气候进入冷期的时候,社会矛盾就比较严重,朝代更替也比较频繁。相反,当历史气候进入暖期时,则比较容易出现盛世和治世。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我国的汉唐盛世都出现在暖期,而三国两晋、五胡十六国、宋金对峙等乱世都出现在寒冷期。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对历史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呢?

古时候气象的划分与现代的不同

 本文讨论了古时候气象的划分与现代的不同。我国地大物博气象也是地方不同变化多端,很多人就好奇古时候气象的划分与现代的不同有哪些?古时候如何划分气象和季节的?为什么会导致古时候气象的划分与现代不同?

古时候气象的划分与现代的不同1

 在这里要做两点说明,一是《黄帝内经》所叙述的年代,人们的生活活动大楷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一年四季的区分与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是有区别的。在这里介绍一下气象学上一年四季的区分,使大家对四季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从气象学上,对四季的划分,有以下几种方法:

 1、天文划分法

 从天文现象看,四季变化就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在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就是夏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就是冬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就是春、秋两季。为此,天文划分四季法,就是以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1日)、冬至(12月21日)作为四季的开始。

 即:春分到夏至为春季,夏至到秋分为夏季,秋分到冬至为秋季,冬至到春分为冬季。

 2、气象划分法

 在气象部门,通常以阳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来年2月为冬季,并且常常把1、4、7、10月作为冬、春、夏、秋季的代表月份。

 3、古代划分法

 以立春(2月4日或5日)作为春季开始,立夏(5月5日或6日)作为夏季开始,立秋(8月7日或8日)作为秋季开始,立冬(11月8日或9日)作为冬季开始。

 4、农历划分法

 我国民间习惯上用农历月份来划分四季。以每年阴历的1~3月为春季,4~6月为夏季,7~9月为秋季,10~12月为冬季。正月初一是全年的头一天,也是春天的头一天,所以又叫春节。

 上述几种方法虽然简单方便,但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全国各地都在同一天进入同一个季节,这与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是有很大差别的。例如,按照上述划分方法,3月份已属春季,这时的长江以南地区的确是桃红柳绿,春意正浓;而黑龙江的北部却是寒风凛冽,冰天雪地,毫无春意;海南岛的人们则已穿单衣过夏天了。为使四季划分能与各地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生活节奏相吻合,气象部门采取了候温划分四季法。

 5、候温划分法

 这种划分法是以候(五天为一候)的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温度指标。当候平均气温稳定在22℃以上时为夏季开始,候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下时为冬季开始,候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为春秋季。从10℃升到22℃是春季,从22℃降到10℃是秋季。

古时候气象的划分与现代的不同2

 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大的有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代气候,小的有年际变化、几十年,上百年等。不同时段气候变化原因不同。

 地质时期气候变化时间最长、差异最大。地球最暖时,两极终年无冰雪。最冷时,几乎全部冰雪覆盖。引起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板块运动、大陆漂移、造山运动、高原隆起、大气成分巨变等。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太阳辐射、地球内部因素、CO2浓度、甲烷浓度、臭氧层、植被状况、两极冰雪状况等等。

 太阳辐射可能有2%左右的变化。地球内部因素也很复杂,地质变化、火山活动等都会影响气候。温室气体(CO2、甲烷等)等因素是影响地球热量平衡的重要原因。近代人类活动引起温室气体剧增。历史时期温室气体变化没有近代大,但也有波动,主要是地球内部排放变化和生物圈变化。森林、植被对气候的影响一般是正循环。森林越多,气候越暖湿,又更有利森林。反之则恶性循环。两极冰雪的影响也是正循环。冰雪越多,反射太阳辐射越多、气候越冷。

 最近四、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经历了3个主要的温暖湿润时期。

 第1个暖湿期(约3000aD、C、~1000aD、C、)

 第2个暖湿期(770aD、C、~公元初)。

 第3个暖期(600aA、D、~1000aA、D、),

 最近几千年来我国气候虽然表现出以数百年时间尺度为周期的冷暖波动,但总的趋势是暖期不断缩短,冷期愈来愈长,冷期降温的幅度逐渐加大。

 中国季风气候的特征表现是温暖与湿润同期,寒冷与干旱同期。主要原因是,气候温暖时,受副热带大气环流系统影响大,降水多。同时温度高,大气水汽含量也多。气候冷时,受西风环流系统影响大,降水少。

 最近几百年尤其是过去一百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CO2浓度剧增。气候系统数值模拟表明,气候变暖,水循环加快,天气、气候极端事件增多,强度加大。气象灾害更强、更频繁。对人类的直接影响是海平面上升,低纬度许多地区会被淹没,人类失去家园。还有就是影响和破坏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再就是加剧的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

 气候变暖,温度升高,大气含水量增大,虽然蒸发量增大,但大气含水量总体是增加的。但水循环加快,并不等于降水就增多。由于极端气候事件加大,某些地区出现洪涝时,某些地区干旱会更加严重。

 目前我国北方的气候变化,是否回到古代北方哪种暖湿气候,因为时间尺度的关系,目前还看不出来。或者说,有待更长的历史观察。

大家知道,地球是一个大水球,表面大部分面积是海洋,陆地占比不高。水的比热容很大,吸热能力也很大。 大量海洋的存在让地球表面的温度波动非常小这样才适宜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生存。 所以地球的温度,是由海洋决定的,而不是空气。 海洋的温度,主要取决于太阳和地球的关系而不是人类活动。

一、一般说来,适宜于农作物生长的亚热带植物北界线也随着南移· 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经济停滞和衰退,长江流域大规模开发与南方经济上升二是五代两宋时期,南方经济上升并超过北方形成了新的经济重心三是明清以来,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畸形发展纵观三次大规模的经济重心南移,从中不难窥见地理环境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气候干冷化之后的行动才更能看出一个朝代的战略水平。

厚重的中华文明史告诉我们,地球升温对大陆国家来说是绝对的好事! 1972年,大科学家竺可桢先生发表了一篇重磅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这篇论文指出中国五千年历史气候可以分为4次暖期和4次寒冷期。

二、中国人说,这是美国人构思的阴谋毕竟碳排放已经成为代表地球人发展权利的蛋糕,被争来争去。

有争斗的地方,就有权谋,就有。能多排放点二氧化碳就代表你这个国家工业可以多发展一点,人民日子就会好过一点。可对于环保人士来说,地球人多排放一点二氧化碳,就会加速地球变暖,最终可能导致全人类的灭亡中央集权政府本身就有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把这种能力充分发挥出来,而是选择了收缩,那自然是白白浪费了组织潜力。

因此更重要的是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而不是其本身。2021年是中国人对气候变化,感知最直观的一年。其实上面的话,是真假参半的。地球正在加速变暖。这句话是真的,有科学研究佐证,科学依据咱们待会儿说。但人类活动导致的碳排放能加速地球的变暖?

这句是假的因为人类活动的那点碳排放,远远不能影响全球气温的变化。

三、为什么发达国家要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呢?因为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已经走完,不允许发展中国家来抢他们的蛋糕。

发达国家只想躺平赚钱,用工业化成果永远剥削发展中国家。1880年左右,地球才有了可以覆盖全球的,比较精确的温度记录。 尤其是中国北方的寒冬,在90年代的时候有多难熬。

现在中国北方的寒冬已经没有那么可怕了。但幸好,中华文明有五千年悠久优秀的历史。?

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乃至朝代更迭,都与气候变动和气温升降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可以肯定地说,全球正在变暖并且会加速变暖。北方降水增加对中国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这个问题放在别的国家显然无法回答。?

四、从图中,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每次气温剧烈下降,中国就要改朝换代。因为气温剧烈下降,导致降雨减少,粮食减产绝收,想要活命的农民必然揭竿而起。湿润温暖的年代,都是中国古代的盛世王朝!

从秦汉盛世、隋唐盛世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夫子心心念念的夏商时代,

都是中华文明爆发中国人小日子过得美美的时代。如今盛世中华要在这样的天时之下强势回归了么如前文所说,地球是一个水球,表面积的71都是水。

因为水有巨大的比热容能够吸纳大量的太阳光能和热量,然后缓慢释放,才使地球有一个相对稳

定的温度,万物才能在恒温下生存。这个特性,临近海边的人感觉不大,深居大陆的人感受颇深。

因为根据学者研究年平均气温下降1度内陆地区的冬天可能要下降十几度,中国的年降水

量会下降100毫米。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中国农耕的生死线3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中国畜牧业的生死线。?

五、低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地方,则被称为死亡沙漠。

驰名于世的万里长城,恰好就是沿着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修的。如果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下降1度这么多,中国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会往南推400里。而秦汉时期修建的古长城与明清时期修建的古长城相隔遥远它们之间的距离恰好就是等降水量线南推的距离。西方渲染的是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对南极北极动物生存不利。五千年来中国气候波动的总趋势是温暖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度一个比一个低这就从整体上决定了农业经济为基础的经济重心向南迁移的趋势,经济上南盛北衰的局面出现。东西差距及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但却故意淡化全球变暖后,动植物都会呈现万物生长欣欣向荣的局面。降雨增多,固然会让中国防汛压力增大,但降雨增多,给中国带来的却有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从农业方面来看,降雨多了很多荒漠和戈壁滩会变成良田,粮食产量增加是必然的。从工业角度来看降雨多了,适宜人居住的地方也就多了,发展空间大,绿色植被多,目标将不再是问题。?

况且中国追求的新能源目标里,水力发电又稳定又便宜降雨量多了,多修几座水电站,眼下中国的电荒将迎刃而解。

古楼兰 古河套平原等地将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中华大陆的第四次盛世即将来临这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也许我们能够亲眼目睹,中华汉唐之威在蓝星上再次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