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马天气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预报

文章内容

气象定义是什么_气象定义

tamoadmin 2024-06-17
1.气象要素的简介2.气象学上的秋天的定义是什么?3.气象学上春天的定义是什么?4.高中地理中天气、气候的定义5.气象学上的春天是怎么定义的6.气象学是如何定义

1.气象要素的简介

2.气象学上的秋天的定义是什么?

3.气象学上春天的定义是什么?

4.高中地理中天气、气候的定义

5.气象学上的春天是怎么定义的

6.气象学是如何定义降雪量?什么是“积雪深度”?

气象定义是什么_气象定义

天气是指经常不断变化着的大气状态,既是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大气状态,也是大气状态在一定时间间隔内的连续变化.所以可以理解为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的统称.天气现象是指发生在大气中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即某瞬时内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如气温、气压、湿度、风、云、雾、雨、雪、霜、雷、雹等)空间分布的综合表现.天气过程就是一定地区的天气现象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气象要素的简介

在任何表面的单位面积上空气分子运动所产生的压力。通常用所测高度以上单位截面积的垂直大气柱的重量表示。 气压的大小与海拔高度、大气温度 、大气密度等有关,一般随高度升高按指数律递减。气压有日变

从云雾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或固态水。常见的形式有雨、雪、冰雹等。按降水的性质又可分为连续性、阵性和间歇性降水。阵性降水开始和停止都比较突然,降水强度变化大;连续性降水持续时间较长,降水强度变化不大;间歇性降

般说来,温度是指用温度计对一个物体的热的程度或冷的程度的度量。物体的温度反映了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平均动能的大小。分子运动愈快,物体愈热,即温度愈高;分子运动愈慢,物体愈冷,即温度愈低。这种现象被描述为一...

)一般说来,温度是指用温度计对一个物体的热的程度或冷的程度的度量。物体的温度反映了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平均动能的大小。分子运动愈快,物体愈热,即温度愈高;分子运动愈慢,物体愈冷,即温度愈低。这种现象被描述为一...

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体积的空气里含有的水汽越少,则空气越干燥;水汽越多,则空气越潮湿。空气的干湿程度叫做“湿度”

风向(wind direction) 气象上把风吹来的方向确定为风的方向。

风力 fēnglì(1) [wind-force]∶风的力量,

辐射Radiation1、自然现象 定义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温度零度以上,都以电磁波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送热量,这种传送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

能观测最高、最低温度,干球、湿球温度,气压、降水量、降雪量、地温、日照、蒸发量等。

气象学上的秋天的定义是什么?

人们经常和各种气象要素打交道。气象要素指的是什么呢?原来,为了对地球大气进行科学研究,人们就必须寻找能够表征大气的物理现象和过程的一些物理量,并综合研究它们的基本特征和变化状况,这些表征大气基本特征及变化规律的物理量就称为气象要素。

世界各地的气象台站所观测记载的主要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风、云、降水、能见度和空气湿度等在这些主要的气象要素中,有的表示大气的性质,如气压、气温和湿度;有的表示空气的运动状况,如风向、风速;有的本身就是大气中发生的一些现象,如云、雾、雨、雪、雷电等。

它们各自的定义是:

气温:表示大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气压:单位面积上大气柱的重量

风: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

云:悬浮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

降水:从云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水

能见度:人的正常视力所能看到的目标物的最大距离

空气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

当然,气象要素还远不止这些,以上仅是最主要的气象要素而已。一般地说,气象要素选择得愈多,就能愈客观地表达出大气的各种状况。

气象学上春天的定义是什么?

气象学上的秋季是指连续五日日均温从开始低于22℃到开始低于10℃之间的时段

秋季,是“春夏秋冬”四季之一。在我国,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的“立秋”作为秋季的起点。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湿度等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中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根据近代学者张宝堃的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其指标是平均气温低于10℃的时期为冬季,高于22℃时期为夏季,10~22℃期间分别为春、秋季。?

气温

立秋并不代表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立秋还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

所谓“热在三伏”,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至处暑往往还处在“三伏”期间,所以初秋天气还很热,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热与凉的分水岭在秋季,并不是在夏秋之交。秋天的气候分为两个阶段,初秋“闷热”,仲秋后趋向“干燥”、“凉爽”气候特征。?

高中地理中天气、气候的定义

若一年中第一次出现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北半球)均大于、等于10摄氏度(日平均气温以当地2时、8时、14时、20时的温度,取平均数),则以第一天作为春季的开始日。

但是,春季是乍暖还寒的时节,有时冷空气入侵,温度往往急剧下降,因此现在有的地方又加了一条:接下来即使有低于10度的日子,也不能超过连续的5天,否则不认为是春季开始。

春天的气候:

(1)气温变化幅度大

人们一般把春季作为一年之始,万象更新,生机勃勃,但是春天也是一年中天气变化幅度最大的时期,是气温乍暖还寒和冷暖骤变的时期。春季一天中的气温差异最大,以北京为例,1966年5月3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相差竟然达到26.8℃。所以要春季要及时收听天气预报,注意天气变化,适时增加衣物。

(2)空气干燥多大风

春季正处于大气环流调整期,冷暖空气活动频繁。除了气温变化幅度大之外,空气干燥并多大风天气也是另一特点。

春季是冬季与夏季的过渡季节,冷暖空气势力相当,而且都很活跃,所以经常出现大风天气,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其特点是南北大风交替出现,风力较大。

一般来说,5月份后,南北大风频繁的现象才能好转。一次大风天气的到来,带来了冷空气,气温下降,同时降低了空气湿度。容易引起感冒、鼻炎、关节炎、精神病、皮肤病等病症。

(3)北方多沙尘天气

春季随着气温的回升,若前段时间降水偏少,地面干燥,当大风来临时,极易出现沙尘天气。气象上把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在我国北方地区,每年的三、四月份还是沙尘天气的多发期。

沙尘天气发生的结果就是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急剧增多,特别是对人体有害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也急剧升高,从而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4)南方多阴雨天气

中国初春或深秋时节接连几天甚至经月阴雨连绵、阳光寡照的寒冷天气。又称低温连阴雨。

南方,春季常阴雨连绵,低温与暖温交替出现,阴雨季节,湿气较大,容易引起风湿性关节炎,除此之外还有就是对人的心理疾病影响很大,因此春季应特别重视顺应自然适应气候的变化。

气象学上的春天是怎么定义的

天气: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况。如晴、雨、气温高低、风力大小。特点:多变。

气候:指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特点:稳定性。

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1.时间长短不同。

2.天气时刻在变,具有即时性,易变性;气候较为稳定,

具有长期性,综合性、稳定性。

气象学是如何定义降雪量?什么是“积雪深度”?

春天,又称春季,是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指立春至立夏期间,含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在北半球的公历为3月下旬~6月下旬,而南半球(如澳大利亚)则是9月下旬~12月下旬。气象学上以连续5天平均气温在10℃以上为春季的开始。春天气候温暖适中,中国内陆大部分地区有降雨,万物生机萌发,气候多变,乍暖还寒。

扩展资料:

一、立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

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华南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二、春分

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春分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气温则继续回升,但一般不如雨水至春分这段时期上升得快。

3月下旬平均气温华南北部多为13℃至15℃,华南南部多为15℃至16℃。高原大部分地区已经雪融冰消,旬平均气温约5℃至10℃。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等河谷地区气温最高,平均已达18℃至20℃左右。

南方除了边缘山区以外,平均十有七、八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2℃以上,有利于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种,植树造林也非常适宜。

但是,春分前后华南常常有一次较强的冷空气入侵,气温显著下降,最低气温可低至5℃以下。有时还有小股冷空气接踵而至,形成持续数天低温阴雨,对农业生产不利。根据这个特点,应充分利用天气预报,抓住冷尾暖头适时播种。

百度百科-春天

“降雪量”是气象人员用标准容器在12小时或24小时内采集的眼睛溶解在水里后,用再用杯子测量的数值,以毫米为单位测量。气象学上,天上云下的雨(液体)和雪、冰雹(固体)都被称为降水,降水的量被称为降水。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水深)。根据从天而降的雨、雪、冰雹等融化后蒸发、渗透、无损地堆积在地面上的深度计算。“眼睛深度”是从眼睛表面垂直下降到地面的实际眼睛厚度(厘米)。

气象学上,测量区间一般选择气象站附近平坦宽阔的地方,或具有代表性且比较平坦的雪面。测量过程要定期测量,直到下雪。而且,并不是每次下雪都测量眼睛深度。只有当气象站周围视野的地面被雪覆盖时,才需要测量眼睛深度。因此,降雪量不是积雪量本身的厚度,“积雪深度”和“降雪量”是测定降雪量的两种不同方法。但是既然能测定降雪量,气象厅为什么要选择“降雪量”作为测定雪量等级的标准?一次降雪过程结束后,天气预报在总结时指出:“在迁移过程中,降雪量为xx毫米。”单位为毫米。但是我们出去踩了蓬松的东西,有些地方的雪莲脚踝都没穿过,这个降雪量也至少要厘米。

降雪量实际上是指相应的降水量,单位用毫米表示。观测者用一定的标准容器收集眼睛,眼睛融化成水后用量筒测量水。眼睛深度是从眼睛表面到地面的垂直深度,单位是厘米。选择观测场或附近平坦宽广的地方,观测者使用的眼睛(一般直尺)垂直插入未融化的眼睛中,刻度上的数字是积雪深度。

每次下雪,含水量不同,温度条件不同,所以雪的深度也不同。一般来说,当降雪降临地面后不融化时,北方地区降雪量为1毫米时,可以形成的积雪深度为8 ~ 10毫米,南方地区的积雪深度为6 ~ 8毫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观测设备逐渐取代了人工观测。计量降水传感器可以自动测定降水量。超声波眼睛深度探测器可以利用超声波距离测量自动持续观测眼睛深度,使观测数据更加准确和连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