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马天气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资讯

文章内容

我国建筑气候区划共分为几个区域_我国建筑气候区划共分为几个区域?

tamoadmin 2024-06-18
1.建筑EPS板外墙保温技术?2.建筑节能的多角度思考?3.河北省属于夏热冬冷地区还是寒冷地区?4.公路自然区划标准5.气候区划的中国气候区划用中国北方1951

1.建筑EPS板外墙保温技术?

2.建筑节能的多角度思考?

3.河北省属于夏热冬冷地区还是寒冷地区?

4.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5.气候区划的中国气候区划

我国建筑气候区划共分为几个区域_我国建筑气候区划共分为几个区域?

用中国北方1951~1999年年降水量和年蒸发量资料,计算了干燥度指数 (D), 并据此将中国划分为干旱区 (D(0.20)、半干旱区(0.20~0.50)和湿润区 (D(0.50))。近50a中国干湿气候波动显著,区域差异大:50a波动幅度东北区为20~400 km,华北区为40~400 km,西北东部为30~350 km,西南区为40~370 km。以80年代为界,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包括80年代),西南区气候具有显著变湿趋势;西北东部稍变湿;华北区和东北区具有变干趋势,且华北区变干程度比东北区严重。进入90年代,西南区和西北东部气候有变干迹象,华北区西部气候的干旱程度有所增加,华北区东部有所减弱,东北区气候进一步变湿。半干旱区是湿润区与干旱区之间的过渡区,是中国季风的边缘地带,也是环境变化的敏感区。20世纪60~70年代中国 (北方)干湿气候存在一次突变,由较湿润变为干旱。50年来干湿气候界线呈现出整体移动和东西、南北相异波动的特征。当干湿气候界线同时向西或向北移动时,中国北方气候就变的相对湿润;当同时向东或向南移动时,北方气候就变的相对干旱;当干湿气候界线东西、南北相异移动时,北方气候的干旱程度就介于二者之间。

近50年来中国干湿气候界线的10年际波动 杨建平1, 丁永建1, 陈仁升1, 刘连友2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兰州 730000; 2.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北京 100875) 摘要:利用中国北方1951~1999年年降水量和年蒸发量资料,计算了干燥度指数 (D), 并据此将中国划分为干旱区 (D(0.20)、半干旱区(0.20~0.50)和湿润区 (D(0.50))。近50a中国干湿气候波动显著,区域差异大:50a波动幅度东北区为20~400 km,华北区为40~400 km,西北东部为30~350 km,西南区为40~370 km。以80年代为界,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包括80年代),西南区气候具有显著变湿趋势;西北东部稍变湿;华北区和东北区具有变干趋势,且华北区变干程度比东北区严重。进入90年代,西南区和西北东部气候有变干迹象,华北区西部气候的干旱程度有所增加,华北区东部有所减弱,东北区气候进一步变湿。半干旱区是湿润区与干旱区之间的过渡区,是中国季风的边缘地带,也是环境变化的敏感区。20世纪60~70年代中国 (北方)干湿气候存在一次突变,由较湿润变为干旱。50年来干湿气候界线呈现出整体移动和东西、南北相异波动的特征。当干湿气候界线同时向西或向北移动时,中国北方气候就变的相对湿润;当同时向东或向南移动时,北方气候就变的相对干旱;当干湿气候界线东西、南北相异移动时,北方气候的干旱程度就介于二者之间。关 键 词:中国; 干燥度指数; 干湿气候界线; 波动中图分类号:P467 1 引言全球气候变暖,这已是确定无疑的事实。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全球水循环以及水量、水的分布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有的地区在变湿,有的地区在变干。中国各地的干湿变化又如何呢?长期以来,中国的水量分布一直是北少南多,西少东多,北方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距海远近不同等因素形成了干旱半干旱气候,气候的干湿变化对该地区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活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研究该地区干湿变化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干湿气候界线的波动能直观明了的反应某个地区气候的干湿变化。但有关中国干湿气候界线波动的研究并不很多,主要集中研究干旱半干旱分界线 (年降水量250 mm雨量线) 的波动情况。张兰生等[1]将年平均降水量介于250~450 mm等值线之间的地区称之为北方季风尾闾区,并认为年平均降水量250 mm等值线为北方季风尾闾区的西北界。他对鄂尔多斯地区全新世以来不同时期250 mm等降水线在空间的摆动进行了研究。认为在104、103、101年3种尺度下季风尾闾区的空间摆动幅度分别达到800 km、400 km、200 km。对干旱半干旱分界线 (年降水量250 mm等值线) 在丰枯年份和丰枯期空间摆动情况的研究表明,丰枯年份此界线的空间摆动幅度最大为110~130 km,在丰枯期的摆动幅度为30~80 km[2] 。 中国干湿气候界线波动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干旱半干旱分界线的波动情况,虽对中国北方农牧业发展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揭示中国干旱半干旱气候变化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但是还很不全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3]。因此,本文采用干燥度指数为干湿指标,结合中国的气候和地理状况,在10年际尺度上详细地研究中国干旱半干旱分界线、半干旱湿润分界线的波动情况。 2 资料与方法年平均降水量和年总蒸发量采用的是国家气象局整编的1951~1999年中国北方分省 资料,由于有些站点缺测较多,有些站点迁移变动较大,故缺测较多和变动较大的站点舍弃不用,这样共有295个站,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14省区 (图1)。在所选的295个站中,有少数站点个别年份资料缺测,故在使用前首先进行了插补订正。由于中国大多数测站是在20世纪50年代建起来的,因此资料年份起点不一,鉴于分析结果的可靠性考虑,20世纪50年代资料凡是少于5年的,均不参加50年代干湿气候波动的分析。就资料年限而言,除西藏地区只有30年外,绝大多数站点为49年,少数站点为44年。在选择干湿指标时,考虑到实际应用情况,采用干燥度指数作为干湿气候划分的标准。具体采用的标准是1977年联合国有关组织 (FAO,ESCO,WMO和UNEP等) 采用的干燥指数,公式为: D = r / EPT(2-1) 式中: D为干燥度,r为年降水量,EPT为年总蒸发量, D <0.03为很干旱区;0.03~0.20为干旱区;0.20~0.50为半干旱区[4]。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以及近年来对干湿气候区划分的许多研究成果[5,6],将以上的划分标准作了一些调整 (表1)。以D = 0.50为半干旱湿润分界线,D = 0.20为干旱半干旱分界线。需要说明的是,干旱半干旱分界线与半干旱湿润分界线较其它气候区划图中的界线整体上稍偏南,这主要有以下2点原因:(1) 气候在变化,干旱半干旱气候区也在不断变化,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中国降水出现了南湿北干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干旱半干旱分界线的位置,甚至半干旱湿润分界线的位置肯定会发生变化。(2) 与本文选用的干湿指标有关。为了与世界接轨,选用了联合国有关组织绘制世界沙漠化图采用的干燥指数,这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范围有所扩大。 3 干湿气候界线与分布图2是中国1951~1999年干湿气候分布图,图上干燥度指数0.20、0.50等值线是50年来的平均位置,也是中国干湿气候的两条重要分界线,0.50等值线以南是湿润区,0.20~0.50之间是半干旱区,即阴影区,0.20等值线以西是干旱区。由图可见,中国湿润区、半干旱区与干旱区自南向西北成带状分布,半干旱区是湿润区向干旱区变化的过渡区。本文半干旱湿润分界线的划分与张庆云[4]利用湿润度指数划分的干湿气候分布基本一致,他以湿润度指数零线为界,将中国划分为湿润气候区与干燥气候区,分界线以北,包含干燥、半干燥和半湿润气候区,以南为湿润气候区。任福民[6]应用K—均值动态聚类做了中国160站1951~1992年的年降水分区,其结果是:从沈阳—大连—青岛—郑州—西安到德钦一线为中国干旱半干旱区与非干旱区的分界线,分界线以北是干旱半干旱区,以南则为非干旱区,该线正好与年降水700 mm等值线位置相同。由以上可知,不论是用降水单一指标,还是用降水蒸发比综合指标,所做出的半干旱湿润分界线均与本文的划分一致,说明本文划分结果是合理可信的。 4 干湿气候界线的10年际波动半干旱区是湿润区向干旱区变化的过渡区,是中国季风的边缘地带,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因此本文以此区为重点研究区域,通过对半干旱区50年干湿气候波动的分析来揭示中国北方近50年干湿气候界线的10年际变化情况。由于半干旱区纵跨20多个纬度,由南向北属于不同的气候带,东西横跨30多个经度,距海远近不同,因此为便于详细的研究,根据地理条件,将其划分为东北、华北、西北东部和西南4个区 (图2)。东北区为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大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华北区包括河北、山东、山西、内蒙中断南部和河南北部;西北东部包括甘肃和陕西大部、宁夏部分地区和青海东北部;西南区包括西藏东部、青海西南、云南和四川西北部。在计算各区范围时,为简化计算难度,在以墨卡托投影绘制的中国地图上,选取 45oN、115oE、105oE,30oN经纬线分别为东北区、华北区、西北东部区和西南区计算的基准,在此基础上求各区干旱半干旱分界线与半干旱湿润分界线之间的距离,其中东北区和西南区为东西距离,华北区和西北东部为南北距离,以此距离大致的表示各区的范围 (表2)。各区是10年际干湿气候界线波动情况如下(图3): (1) 西南区 西南区20世纪80年代的范围最大,达1080 km,90年代最小为710 km,50~70年代介于中间。干旱半干旱分界线 (0.20等值线) 50年代偏东,60年代以后一直西移,80年代达到了其最西位置,90年代又显著偏东,且总体上达到了其50年来的最东位置。半干旱湿润分界线 (0.50等值线) 50年代偏东;60年代西移;70年代显著东移;80年代又西移;90年代又东移,但幅度不及50和70年代。50年代西南半干旱区范围大主要是由0.50等值线东移所致,表明此区50年代气候干旱;60年代此区范围缩小 (缩小了 160 km),这主要是由0.50等值线显著西移所致,表明60年代该区气候相对较湿;70年代该区范围在60年代的基础上扩大了120 km,引起这种扩大的原因是0.20等值线西移,而0.50等值线显著东移,表明该区70年代气候又干旱,但不及50年代;80年代该区范围达到最大,这种扩大主要是由0.20等值线显著西移所致,表明该区80年代气候相对湿润,且范围向西扩展;90年代该区范围最小 (710 km),这主要是由于0.20等值线显著东移所致,表明西南区90年代气候又较干旱。西南半干旱区50年来干湿气候界线波动幅度为40~370 km,气候的干与湿是波动变化的。50年代相对干旱;60年代相对湿润;70年代又干旱;80年代又较湿润,且范围向西扩展;90年代又较干旱。50年来该区气候的干湿变化具有显著的年代际特征。 (2) 西北东部区 西北东部区20世纪70年代范围最大,达550 km,80年代范围最小为200 km,50、60和90年代介于2者之间。在西北东部的河西地区,干旱半干旱分界线变化显著:50和60年代偏东南,且60年代比50年代偏东南幅度大,70~90年代偏西北,说明河西地区50年代较为湿润,60年代干旱,自70年代以来气候变的相对较湿,且湿润程度大于50年代。在河西地区之外的西北东部其余各地,0.20等值线变化不大。50a来该区半干旱湿润分界线波动显著,50年代偏南;60年代北移;70年代显著南移;80年代又显著北移;90年代又显著南移,但幅度不及70年代。西北东部50年代范围较大,主要是由0.50等值线南移所致,表明该区50年代气候干旱;60年代该区范围缩小,但幅度不是很大,为30 km,表明60年代仍较干旱;70年代该区范围显著扩大,比60年代大270 km,这种扩大主要是由0.50等值线显著南移所致,表明该区70年代气候很干旱;80年代该区范围缩小,比70年代小350 km,这主要是由0.50等值线显著北移所致,表明该区80年代气候相对湿润;90年代该区范围又扩大了110 km,这种扩大主要是由0.50等值线显著南移所致,表明该区气候90年代又较干旱。以上分析表明,西北东部半干旱区50年来波动幅度为30~350 km,经过20世纪50、60和70年代的气候干旱以后,进入80年代气候变的相对湿润,90年代又有变干的迹象。 (3) 华北区 华北区20世纪70年代范围最大为1070 km,90年代最小为670 km,50、60和80年代介于其间。自60年代以来,华北区干旱半干旱分界线一直南移,而半干旱湿润分界线的波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115oE以西的华北地区 (华北区西部) 50和70年代偏南,且70年代偏南幅度大,60、80和90年代偏北,80年代偏北幅度大。115oE以东的华北地区 (华北区东部) 50~60年代偏北,70~80年代偏南,90年代又稍偏北。以上分析表明,华北区气候的干湿变化具有地域性,华北区西部50和70年代干旱,60、80和90年代较为湿润,但这种湿润只是相对于50和70年代的特干旱而言的,80年代的相对湿润使70年代的干旱程度有所减缓,而90年代又出现干旱程度增加的迹象;华北区东部50和60年代较为湿润,70年代以来逐渐变旱,80年代是50a来最旱的十年,90年代干旱程度有所减缓。以上分析表明,华北半干旱区50a来波动幅度为40~400 km,干旱半干旱分界线和半干旱湿润分界线各地变化大。50a来该区气候的干湿变化也具有显著的年代际特征。 (4) 东北区 东北半干旱区近50 a来的干湿变化是复杂的,0.20和0.50等值线的波动有以下5种情况:1) 50年代2界线同时西移,且2者之间距离较大为680 km;2) 60年代2界线同时东移,2者之间范围缩小了190 km;3) 70年代2界线又继续同时东移,湿润区、半干旱区范围缩小,干旱区范围显著扩大;4) 80年代2界线又同时西移,但幅度不及50年代;5) 90年代0.20等值线显著西移,且幅度远大于50年代,0.50等值线各地变化不一 (在45oN线上变化不大)。表明东北区50年代气候湿润;60年代较干旱;70年代最为干旱;80年代气候相对较湿;但湿润程度远不及50年代,90年代该区气候进一步变湿。气候的干湿变化同样具有显著的年代际特征。 5 结 论 (1) 近50a中国干湿气候界线波动显著,区域差异大: 50a波动幅度西南区为40~370 km, 西北东部为30~350 km,华北区为40~400 km,东北区为20~400 km。以80年代为界,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 (包括80年代),西南区气候具有显著变湿趋势;西北东部稍变湿;华北区和东北区具有变干趋势,且华北区变干程度比东北区严重。进入90年代,这种西南西北湿,华北东北干的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即西南区和西北东部气候有变干迹象,华北区西部气候的干旱程度有所增加,华北区东部气候的干旱程度有所减弱,东北区气候有变湿迹象。半干旱区是湿润区与干旱区之间的过渡区,是中国季风的边缘地带,也是环境变化的敏感区。 (2) 20世纪60~70年代中国北方干湿气候存在一次突变,由较湿润变为干旱,但各地干旱程度不同。 (3) 近50a中国北方干湿气候变化具有显著的年代际特征。西南区、西北东部 (除河西地区) 和华北区西部20世纪50s、70s和90s较干旱, 60s和80s较湿润。华北区东部50~60s较湿润,70s以来一直干旱,80s是近40a最干旱的十年, 90s以来干旱程度有所减缓。东北区50s、80s和90s较湿润,60~70s较干旱。 (4) 50a来干湿气候界线呈现出整体移动和东西、南北相异波动的特征。当干湿气候界线同时向西或者向北移动时,中国北方气候就变的相对湿润;当同时向东或者向南移动时,北方气候就变的相对干旱;当干湿气候界线东西、南北相异移动时,北方气候的干旱程度就介于2者之间。值得注意的是,河西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气候一直变湿。西南区、西北东部 (不包括河西地区) 和华北区从90年代以来又变干,这使的本来就缺水的西北东部和华北区雪上加霜。西南区是中国许多大河的发源地,该区气候的变干,会严重的影响整个流域的来水量。东北区气候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继续变湿,这也许是对全球气候变暖高纬地区降水增加的响应。

建筑EPS板外墙保温技术?

世界建筑气候区划标准。世界建筑气候区划标准(WBCS)是由国际建筑研究与创新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将全球划分为九个气候区域,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极地、干旱、半干旱、湿润和海洋性气候区。

建筑节能的多角度思考?

建筑EPS板外墙保温技术具体内容是什么,下面中达咨询为大家解答。

1 建筑节能的含义自 1973 年发生世界性石油危机以来,发达国家,建筑节能的提法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最初的建筑节能;不久后的在建筑中保持能源以及近来普遍称为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效率。在我国仍然通称为建筑节能,但其含义已进到第三层意思,即在建筑中合理使用和有效利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所谓建筑节能,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建筑在发挥其正常功能过程中的能耗问题。二是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问题。两个方面结合得好,就能达到节能和节省一次性投资的最佳目的。2 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本文所指南方地区是我国建筑气候区划定的一个区域,大致范围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即陇海线以南,南岭以北,四川盆地以东。该地区处于我国寒冷与炎热地区之间,属于过渡地区。它包括上海、重庆、湖北、湖南、四川及贵州东半部等,其中上海、南京、武汉、成都等城市最具代表性。该地区气候最为显著的特点主要有:一是水热同季,湿润多雨,变化稍大。二是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盛夏的高温,平均气温达到了 32 ~ 33 ℃,最高气温高于 40 ℃,比世界上同纬度其他地区一般高2 ℃,是地球上这个纬度范围内除了沙漠干旱地区外最炎热的地区。冬季常有冷空气侵袭,强烈寒潮南下,降温猛烈、温度低,常伴有大风和冰雪。虽然寒潮不及东部强烈,由于冬季日照比东部弱,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使该地区冬季气温为世界同纬度最低。因此,这一地区复杂的气候条件对居住建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满足夏季空调降温需求,又要兼顾冬季寒冷所需要的保温功能。3 我国南方地区外墙外保温技术3. 1 保温理论建筑保温通常是指围护结构在冬季阻止室内向室外传热,从而保持室内适当温度的能力。保温是指冬季的传热过程,通常按稳定传热考虑,同时考虑不稳定传热的一些影响。保温性能通常用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 K 值或传热阻 R 值来评价。提高建筑物的保温性能必须控制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 K 或热绝缘系数。为此,应选择传热系数较小、热绝缘系数较大的墙体结构材料。3. 2 墙体保温的类型在节能建筑墙体构造设计中,墙体保温一般分为单一材料保温和复合材料保温两种。将保温性与承重结构材料结合在一起,称为单一材料保温。复合材料保温是用高效的保温材料与结构材料和装饰材料一起使用,建成复合的节能外墙。这种复合材料的保温构造技术,使结构材料承受压力,让轻质材料用于保温,饰面材料用于装修,不仅使墙体厚度小(一般为 240 mm),还可以增加房屋的使用面积,而且保温性能好,更加有利于节能,广泛地应用于南方地区。根据外墙复合保温材料所处位置的不同,又可分为外墙外保温和外墙内保温两种。从 1986 年我国发布第一个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86《采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到 2001 年发布 JGJ 75—2001《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3 年发布 JGJ 75—2003《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最早应用于北方的外墙外保温系统也随之逐渐在南方地区大力推广。尽管外墙内保温技术更适宜于南方地区,但是从收集的数据分析,外墙外保温的技术应用更为广泛。3. 3 EPS 板外墙外保温技术EPS 板外墙外保温系统是集墙体保温和装饰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复合材料保温系统,具有整体保温效果好、导热系数小、隔断冷热桥的产生、没有冷凝点、耐久性好等特点。同时,自重轻,可以有效减轻建筑物外承重墙的荷载,减少抗震设防的基础处理费用。针对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和经济条件,充分考虑隔热和保温的技术特点等因素,对我国南方地区建筑 EPS 板外墙外保温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悉。1)构造组成。EPS 板,简称聚苯板,因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能和价格低廉,已在世界范围内的保温技术中被广泛应用。它是以聚合物砂浆作粘接剂,将 EPS 板固定在墙体外侧,并在外表面再做聚合物砂浆抹灰耐碱玻纤网格布保护层和饰面层(图 1)。适应于民用建筑的墙体保温,在夏热冬冷地区已经开始使用,从建成的小区使用效果来看,其保温性能较佳。2)板缝的构造处理。为防止温度变形对整体的影响以及方便施工,每块苯板应不大于600 mm -1 200 mm。在安装时,板块之间结合严密。由于板块大多为现场加工,缝隙超标的现象普遍存在,构成了保温层的热桥,影响保温层的性能。设计中应采取在板块缝隙之间粘贴弹性较好的保温胶条(图 2),既保证板块之间有一定的缝隙,又避免了在缝隙之间产生热桥的现象。3)窗台的构造处理。现行的标准图集多数采用保温材料作室外窗台的做法(图 3),要求门窗洞口角部200 mm 以内 EPS板不允许留有横竖接缝,而实际施工时门窗的角部基本都要遇到横竖接缝。如将门窗角部的苯板预先裁 200 mm 缺口贴好,则其余部位必须用小块板拼贴。因此,可采用轻质混凝土室外窗台(图 4)的构造做法,虽然保温性能不如 EPS 板,但可避免在窗台处局部产生热桥的现象,改善整体保温性能,可使窗台的强度大幅度提高。4 我国南方地区建筑 EPS 板外墙外保温技术应用示例4. 1 工程概况四川省绵阳市某住宅工程均为框架结构的 6 层建筑,外墙采用了 EPS(聚苯乙烯泡沫板)外墙外保温系统,外为涂料饰面。其外墙保温系统构成为:基层(墙体)→保温层(EPS 板)→防护层(热镀锌钢丝网)→饰面层弹性涂料,零配件与辅助材料(塑料锚栓)。要获得较好的保温隔热功能,施工过程中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材料的质量;二是施工的方法。4. 2 主要材料的质量要求1) 聚 苯 主 要 性 能 指 标。导 热 系 不 大 于0. 041 W/(m-K);表观密度介于 18. 0 ~ 22. 0 kg/m2;垂直于板面方向的抗拉强度不小于 0. 10 MPa;尺寸稳定性不大于 0. 30%。2)胶粘剂的性能指标。拉伸粘接强度不小于原水泥砂浆强度的 0. 60;耐水性不小于原水泥砂浆的 0. 40;拉伸粘接强度不小于原与聚苯板强度的0. 10,且要求破坏界面在聚苯板上;耐水性不小于原聚苯板的 0. 10,且破坏界面在聚苯板上。3)GD - I 胶粘剂干粉混合料。干粉料是水泥、砂和填加剂的混合物;其中水泥应符合GB 175—92《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的要求;砂子应符合含泥量小于 1%,细度模数小于等于 2 的要求。4. 3 施工方法为保证工程质量、加快施工速度,有节奏、有秩序地施工,根据工程特点,采用自下往上(可以建筑装饰线为界)先大面积后局部的施工方法。技术要点如下:1)基层墙体处理。基层墙体必须清理干净,墙面无油渍、涂料、泥土等污物或有碍粘结的材料,工人进入现场必须进行墙体检查。2)弹线。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在经平整处理的墙面上沿散水标高,用墨线弹出散水、勒脚水平线及变形缝宽度线,标出聚苯板的粘贴位置。粘贴聚苯板时,要挂水平和垂直通线。3)粘结胶浆的配制。按 1∶ 7(质量比)将 GD 节能墙体粘结苯板专用胶、GD - I 型胶粘剂干粉混合料搅拌均匀,制成聚合物胶浆。4)粘贴聚苯板。a. 采用点框法时在聚苯板的背面涂上粘胶浆,涂抹量不少于 40%。b. 在聚苯板抹完粘结胶浆后,立即将板平贴在基层墙面上,滑动就位。粘贴时,应均匀轻柔挤压,保持平整度,板间不得留缝,接缝处不得抹有粘接胶浆。c. 粘贴保温板预留孔洞时,周围应满粘。d. 保温板应从外墙阳角开始,自下而上,沿水平方向横向铺贴,并应错缝及阳角交错拼接。e. 在外墙的变形缝及不再施工的成品节点处,应进行翻包。f. 保温板接缝不平处,应用专用工具在粘贴完工 24 h 后,再打磨平整。5)铺设网格布。a. 涂抹抹面胶浆前,先检查表面是否平整,去除板面的杂物,打磨平整,刷清碎屑。b. 在聚苯板表面,均匀抹一道厚度为 1. 6 mm 的第一铺抹面胶浆,立即将耐碱网格布压入胶浆中,不得有空鼓、翘边、外露等现象。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source=bdzd

河北省属于夏热冬冷地区还是寒冷地区?

下面是中达咨询给大家带来关于建筑节能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国家不断增加的建筑,使建筑用能数量愈益增大,2000年中国建筑用商品能源消耗已占全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的27.8%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建筑耗能总量及其所占比例还将继续增长,国家的能源负担将更加沉重,经济高速增长对自然环境带来的风险正在增加,形势日趋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建筑节能工作必须尽快扭转当前严重落后,而且长期以来总体进展缓慢的状况,按照建设部建筑节能“十五”计划纲要,跨越式地向前发展,使高能效、高环保的建筑日益成为时尚,为人民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经济社会得以长期持续发展,而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下面结合中外当前状况,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谈谈建筑节能问题。

1、政策法规

1.1制订建筑节能法律法规,完善建筑节能管理体制各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都结合着本国的特点,相继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建筑节能法律、法规,对建筑节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建立完善的能源管理体制,作为推行这些政策的保证。加拿大早在1972年就颁布了新建筑物节能法;西德于1976年颁布了建筑物节能法;瑞典实行了强制的节能法规;法国先后颁布了有关住宅建筑节能的法规;东欧国家也在近10年颁布并执行了相应的法律,使得建筑节能工作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日本则是建立节能管理体制最为完善的国家,它从政府到地方都建立了一套完备的能源管理机构和咨询机构,专门研究节能问题。此外,又普遍建立了民间节能中心组织,彼此交流经验。日本这种自上而下的全国性建筑节能研究,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2结合实际制定建筑节能标准,确保实施节能建筑认证和标识制度

a)因我国疆域辽阔,气候各异。按照中国国家标准《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1994》2,中国建筑气候的区划系统分为5个区,分别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和温和地区。建筑节能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不同气候条件应有不同的建筑保温隔热要求。不同地区对空调采暖的要求如下:严寒地区,以采暖为主,要求较高时应考虑空调;寒冷地区,采暖及空调;夏热冬冷地区,空调及采暖;夏热冬暖地区,以空调为主,要求较高时应考虑采暖;温和地区,部分地区需要采暖或采暖/空调。因此在所制定建筑节能标准中,对于房屋外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或热阻)也各不相同。

b)因建筑物的用途不同,对建筑物的保温隔热要求也不同,所以制定建筑节能标准也不同。同一地区用途不同的建筑物,由于使用条件不同,不应该千篇一律地全部按照同一模式提出保温隔热要求。并且居住建筑与非居住建筑的要求各异,对非居住建筑中不同类型的建筑其要求也不一样。

c)因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不同,东西差异、沿海与内陆差异较大,则要求制定的标准不同或实施的时间不同。

d)实施节能建筑的认证和标识制度节能建筑的标识和认证是政府实施建筑重要策略之一。

通过建筑节能的评估、标识,可以使公众更容易了解建筑物的能耗或对环境的影响,促使建设商将建筑物是否节能作为一种市场营销的指标。在外国,节能产品评定和标识的方案很多,它们的发起机构往往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以及第三方(如环境组织、消费者协会等)。目前,全世界有37个国家实施了“标志”制定,34个国家在使用能效标准“。实践证明,通过认证和能效标识,可以取得以下效果:节约能源:制约能源增长但不限制经济增长;较容易量化受益情况;改变厂商的行为和指导消费者;平等对待厂商、经销商和零售商;节能效果十分明显。既然许多发达国家有丰富的节能经验,我们完全可以结合实际地取其精华.

1.3采取经济激励措施对建筑节能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从世界各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如果缺乏对建筑节能实质性的经济鼓励政策和必要的资金支持,单纯依靠用户和开发商的自发行为,以及建设工程质量标准的强制执行,对新建建筑可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对已建建筑的节能改造却丝毫没有作用.政府必须充分运用财政税收手段,采取一系列经济鼓励措施来促进建筑节能工作的顺利进行.

2、技术措施

2.1总体规划的节能思想大量住宅建筑的规划总体思想强调“以人为本,环境为先”的原则,在满足住宅的适用性、耐久性的同时,着重强调“均好性”,注重环境、节能、环保三大主题.提高居住空间的品位,提升城市的品牌.

2.2建筑设计的节能措施现代建筑在设计时除保证建筑的安全性、舒适度、智能化和生态环境因素外,还应注重能源的有效使用和节约。

2.3围护结构的节能技术围护结构的节能技术是指通过采用墙体保温(外保温、内保温、自保温、夹芯保温等技术)、门窗及屋面节能等措施,减少建筑的使用能耗。如住宅节能就是通过围护结构节能设计,达到比传统住宅节约能耗25%的目标,在结合设备节能设计上,达到住宅总体使用能耗降低50%的目标,到2010年实施节能65%的设计标准.

2.3.1墙体保温外墙外保温是在主体墙结构外侧用粘接材料固定一层保温材料,并在保温材料外侧抹砂浆或作其它保护装饰,在外墙根部,女儿墙、阳台、变形缝等易产生“热桥”的部位,采用外保温技术,可显著消除“热桥”造成的热损失。目前主要采用的方式有:聚苯板保温砂浆外墙保温、聚苯板现浇混凝土外墙保温、聚苯颗粒浆料外墙保温等.外墙内保温是在墙体结构内侧覆盖一层保温材料,通过胶粘剂固定在墙体结构内,并在保温材料外侧作保护层和饰面.墙体自保温是指通过对墙体自身采取一系列新型技术,使其导热系数极低,甚至达到了绝热的程度。如德国的TEUBERTMAGU2ICF体系的房屋,由既是保温层又是一次性永久环保模板的EPS全绝热建筑模块,采用积木式插接后用混凝土浇注而成.其墙体是由内外2块约4.5cm厚EPS全绝热建筑模块,用连接桥(专利产品)连接,中间填充混凝土作为外围护承重墙及分户墙,属于绝热混凝土复合保温剪力墙体系,整个建筑全部由混凝土浇注而成,性能满足德国建筑节能标准要求.TEUBERTMAGU2ICF属于绝热混凝土复合保温剪力墙体系,整体性强,自重轻(比砖混结构轻50%左右),抗震性好,使用寿命长:其传热系数低,仅为0.117~0.133W/(m2.K),且不产生“热桥”,其隔音、防潮性、透气性均好,有良好的居住舒适性;该体系的材料完全采用水泥、砂、石、钢筋等而不用粘土砖,保护了土地资源,充分满足环保要求;且为全混凝土结构,能适应复杂的体型及造型要求,可利用不同的建筑模块建造出各种风格的建筑.

2.3.2门窗节能建筑门窗的主要功能是在获得足够采光的条件下,需要控制门窗在有太阳光照射时合理得到热量,而在没有太阳照射时减少热量流失.

2.3.2.1影响门窗获得能量的因素影响门窗获得太阳热能力的因素包括:

a)窗户的位置和方向;

b)窗户产品的设计(窗户孔道的数量);

c)使用的玻璃种类;

d)内部和外部阴影的数量.

2.3.2.2影响门窗热损失的因素热能往往是从暖的一面流向冷的一面。门窗是构成热能损失的主要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合理配置减少门窗热能损失.在窗户上能量传递方式主要有:辐射传递、对流传递、传导传递,另外空气渗漏也是窗户能量损失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物理和光学原理可将玻璃表面的发射率降低,可减少玻璃的辐射传热,即使用Low2E玻璃可减少辐射传热.窗户上的传导损失主要是通过中空玻璃边部和窗框发生的,通过改进边部材料,使用更绝热的边部密封材料,如采用Smiggle暖边密封系统和隔热窗框材料(如塑钢门窗、断桥铝合金门窗等),以及改进门窗型材设计可以有效地减少这些损失.对流热损失主要在通过中空玻璃间隔内气体运动产生的,如果间隔层太小通过空气的传热是很多的.如果空气间隔层太大,那么在室内侧暖玻璃表面的暖空气就会上升而室外侧冷玻璃表面的冷空气就会下降,形成对流,将室内的热量流失。能够达到最小对流损失的最好中空玻璃间隔层厚度应该在12~16mm之间,通常充入特殊气体如氩气、氨气以减少对流损失,这些气体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间隔层厚度.

2.3.3屋面保温节能屋面是建筑物上部与外界直接接触的重点部位,其保温与隔热对建筑节能具有重要意义。为达到节能目的,屋面可设置隔汽层和封闭的空气间层,可选择有憎水性膨胀珍珠岩板、水泥聚苯板、聚苯板等多种保温材料.屋面外表面采用柔性防水时,应使用反阳光辐射的材料.覆土和植草屋面的保温隔热效果很明显,用“建筑夹层防排组合”消除水压力。在一般的防水层上加塑料凹凸板、盖土工布,起到防水、排水、挡土、滤水的作用,既是绿化的基层,又是屋面的防排基层,解决了屋面渗漏和种植中排水透气问题.用轻质合成土,草坪厚20~30cm,荷载约100kgPm2,增加热阻,达到建设部节能标准.据报道,美国芝加哥市政厅屋顶1840m2屋顶花园示范工程,每年可节省4000美元的降温费,屋顶花园比传统屋面结构寿命长,此隔热层能使室内温度下降2~3℃,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隔热层。

2.3.4太阳能建筑

太阳能是绿色能源中最重要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能源。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就开始太阳房的试验研究,并先后建成一批实验太阳房.上世纪末期,世界上又兴起“太阳屋顶”热。近几年来,发达国家已有相当水平的“零能房屋”,即完全由太阳能光电转换装置提供建筑物所需的全部能源消耗,真正做到清洁无污染.太阳能建筑基本上有3种形式:一是被动式,一般构造简单,不需任何辅助能源的建筑,通过建筑方位合理布置和建筑构件的恰当处理,以自然热交换方式获得太阳能、利用太阳能.美国建筑专家发明太阳能墙,在建筑物的墙体外侧加一层薄薄的黑色打孔铝板,它能吸收照射到墙体上的80%的太阳能量,被吸入铝板的空气经预热后,通过墙体内的泵抽到建筑物内,从而节约中央空调的能耗。据估计,铺设铝板的成本,可在3年后从节能成本中收回,这是被动式太阳房的一种类型.二是主动式,构造复杂,造价高,需用电作为辅助能源的建筑。有一种主动式太阳房,在屋面上朝南布置太阳能空气集热器,被加热的空气通过碎石储热层后由风机送入房间.辅助热源为煤气热风炉,并设置控制调节装置,根据送风温度确定热源的投入比例。沈阳华新国际开发的“锦绣山庄”生态别墅区采用的分体式热管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系统,即使在冬天、阴雨天也能保证24h热水供应,太阳能利用的预期节能率可达60%以上,节能效果显著.三是“零能建筑”,这种建筑由太阳屋顶提供全部建筑所需的能量,在屋顶安装2~3kW太阳电池,且与电网并网,但由于太阳能电池价格较高,普遍推广还有困难。

2.3.5应用新型材料节能引进新型建材生产技术、开发生产环保、节能型建筑材料是建材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就住宅建设而言,建设部已明令淘汰一些不符合节能、计量、环保等要求的产品及质量低劣的产品,以保证住宅产业向资源节约型方向发展,如实心粘土砖、空腹钢窗、原木门窗、镀锌管、铸铁水龙头等,墙材革新方面成绩显著。

2.3.6暖通空调制冷节能暖能空调制冷在建筑物中具有主动性,对建筑物节能会大影响,因此我们应慎重地对待.空调建筑物及空调房间的布置应遵循下列原则:

a)建筑平面与体型应尽量简单方整,减少保温墙长度;

b)空调房间应尽量与一般房间分开而集中布置;

c)室内温湿度参数要求相同、使用性质和消声要求较一致的空调房间尽量相邻或上下层相对布置;

d)为了避免太阳辐射热的影响,应尽量避免东西朝向布置和布置在顶层;

e)应尽量避免紧邻高温或高湿房间;

f)建筑物转角处的空调房间不宜在两面外墙上都设置窗户,以减少传热和渗透;空气调节房间的外窗面积应尽量减少,并应采取密封(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Ⅱ级)和遮阳措施;外窗应尽量南、北向,避免东西向.

空气调节系统应根据空气调节房间的使用特点,并考虑系统运行及调节的灵活性和经济性,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以达到经济节能的目的.空气调节房间的瞬时负荷变化差异较大时,应分设系统;同一时间内分别需要供热和供冷的房间,宜分设系统;空气调节房间所需新风量占送风量的比例相差悬殊时,可按比例相近者分设系统;空气调节房间的面积很大时,应按内区和外区分设系统;高层民用建筑在其层高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宜分层设置空气调节系统.

一栋建筑物或一个空气调节区域采用哪种空气调节系统,应经认真的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全空气定风量单风道系统可用于需要恒温、恒湿、无尘、无噪音等的高级环境的场合;全空气定风量双风道系统可用于需要对空调区域内的单个房间进行温湿度控制,或由于建筑物的形状、用途等原因,使得其冷热负荷分布复杂的场所;全空气变风量系统可用于空调区域内的各房间需要分别调节室温,但温度和湿度控制精度不高的场所;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的空气调节系统能够实现居住者的独立调节要求,它适用旅馆客房、公寓、医院病房、大型办公楼等;诱导机式系统可用于多房间需要单独调节控制的建筑,也可用于大型建筑物的外区;窗式空调机式系统和分体空调机式系统的独立性强,适应于建筑物内空调房间布置分散、面积较小、要求运行时间不同的场合;柜式空调机式系统可用于独立小型建筑物;各种热泵式系统独立性强,可用于全年需要空气调节,冷热负荷接近的场所.

3、建筑节能的检测分析

建筑节能的检测包括十分广泛的内容:

a)建筑围护结构;外墙内外表温度、热流;外墙热桥部位(圈梁、过梁、构造柱、芯柱)内外表面温度、热流;门窗内外表面温度、热流,门窗气密性指标;屋面内外表面温度、热流;地面表面温度、热流;建筑室内各房间温度,阳台温度;

b)建筑室内、外空气温度、相对湿度;

c)水平、东、南、西、北向太阳辐射强度;

d)室内热舒适度(PMV、PPD);

e)自然通风状态下的室内风速;

f)空调状态下耗电量等。

测试应以3~5d为1个周期,测试室采用连续观测、连续记录。

我们可以通过对某栋建筑物或某个区域的建筑进行节能测试,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以便指导并推动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

4、结束语

以上我们从建筑节能的重要性、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标准、建筑节能的技术措施以及建筑节能的检测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和多角度的思考,认为建筑节能直接关系到国家资源战略、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建筑业一项重要、紧迫而又艰苦的任务,值得全社会重视.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source=bdzd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一)夏热冬冷地区的范围

按照我国建筑气候区划,地处我国中部的长江流域及其周围广大地区,属“夏

热冬冷”地区。又由于其处于我国北方寒冷地区与南方炎热地区之间,也称为“过

渡地区”。该地区范围大致为陇海线以南,南岭以北,四川盆地以东,也可以大体

上说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上海、重庆二直辖市,湖北、湖南、江西、安徽、

浙江五省全部,四川、贵州二省东半部,江苏、河南二省南半部,福建省北半部,

陕西、甘肃二省南部,广东、广西二省北端,涉及16个省、市、自治区,面积

180万平方公里,居住的城乡人口约有5.5亿,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48%,

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其政治、经济地位极为重要。

结论:夏热冬冷与寒冷地区的界限穿过河南,也就是说河北属于寒冷地区。

参考

夏热冬冷地区新建建筑节能现状

与《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情况

(EF夏热冬冷项目技术报告)

气候区划的中国气候区划

法律分析: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差异很大,而这些自然条件与公路建设密切相关。为反映不同地区公路设计与施工的特点,交通部制定了《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86),将具有相同自然条件的地区归类。全国的公路自然区划分为三个层次:

(1)一级区划

全国分为7个一级区,它们是:I—北部多年冻土区;—东部湿润季冻区;—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IV—东南湿热区;V—西南潮暖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2)二级区划

二级区划以潮湿系数为主要分区依据,按公路工程的相似性及地表气候的差异,在7个一级区划内进步分为33个二级区和19个副区。潮湿系数K为年降水量(mm)与同年蒸发量(mm)之比,按区内的K值大小分为6个等级。

(3)三级区划

三级区划是二级区划的进一步划分。各省、市、自治区可以根据当地的地貌、水文和土质等具体情况,在二级区划的基础上进行细分。

法律依据:《公路自然区划标准》第1.0.3条 区划的分级 为使自然区划便于在实践中应用,结合我国地理、气候特点,将全国的公路自然区划分为三个等级。级区划首先将全国划分为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和全年不冻三大地带,再根据水热平衡和地理位置,划分为冻土、湿润、干湿过渡、湿热、潮暖、干旱和高寒七个大区。二级区划是在一级区划的基础上以潮湿系数为主进一步划分。三级区划是在二级区划内划分更低一级的区域或类型单元。本标准仅规定一、二级区划,其具体划分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自然区图。

1929年,竺可桢根据少量的气候资料提出了中国的第一个气候区划。他将全国分为华南、华中、华北、东北、云贵高原、草原、西藏和蒙新共八个气候区。此后涂长望等提出了不同的区划。

1949年,卢鋈又提出下列四条界线:①1月平均气温为-6°C的等温线(大致与长城平行),作为春麦与冬麦的分界;②1月平均气温为6°C的等温线(大致与南岭山地一致),作为一季稻和二季稻的分界;③年降水量为750毫米的等值线(大约与秦岭—淮河一线相当),作为水稻的北界;④年降水量为1250毫米的等值线,作为麦作的南限。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将全国分成十大气候区。宜家,随着农业技术和耕作制度的改革,作物分布界限已经超出当年的情况了,但这种区划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气候区划和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

1949年以后,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气象局等单位都提出过气候区划方案。195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公布了中国气候区划初稿,他们以日平均气温不低于10°C稳定期的积温和最冷月气温或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值为热量指标,以干燥度(见气候指数)为水分指标。根据热量指标,他们把全国分划成六个气候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①赤道带。积温9000°C左右,生长热带植物。②热带。积温达8000°C以上,终年无霜,橡胶、槟榔和咖啡等均宜生长,稻可一年三熟,主要植被为樟科等。③亚热带。积温8000~4500°C,稻可一年二熟,自然植被为亚热带季风林、常绿阔叶林以及它们和落叶林的混生林,柑橘、茶、棕榈、油桐和毛竹等为其代表性植物。④暖温带。积温4500~3400°C,冬冷夏热,农作物可一年二熟或二年三熟。⑤温带。积温3400~1600°C,冬天严寒,不宜冬作物生长,春小麦、大豆为主要作物。自然植被为针叶树和落叶阔叶树的混交林。⑥寒温带。积温低于1600°C,尚可种植春小麦、马铃薯、荞麦和谷子。主要植被为针叶林。⑦高原气候区(青藏高原)。积温低于2000°C,其光照条件优于寒温带。该区虽不适宜林木生长,但除部分地区外,尚可栽培耐寒作物和蔬菜。 他们结合中国地形特点和历史行政区划传统,又将全国分为8个一级气候地区和32个二级气候省。

1966年,中央气象局(现国家气象局)在上述气候区划基础上,用1951~1960年全国600多个站的资料进行补充和修正,绘制了中国气候区划图。1978年,又在此基础上用1951~1970年的气候资料编绘了新的中国气候区划图。此外,中国各省(自治区)、各业务部门结合本地区的特点,也作了相应的气候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