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马天气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未来天气预报

文章内容

许昌历史天气预报查询_许昌历史天气查询

tamoadmin 2024-09-02
1.三国演义的关羽的故事2.求三国历史上有名的将领简介(魏国五将和蜀国武将不用说了 其他的说一些 最好全一些 答完也给分) 煮酒论英雄 《三国演义》里有两个英雄

1.三国演义的关羽的故事

2.求三国历史上有名的将领简介(魏国五将和蜀国武将不用说了 其他的说一些 最好全一些 答完也给分)

许昌历史天气预报查询_许昌历史天气查询

煮酒论英雄 《三国演义》里有两个英雄人物,一个长歌当啸,豪气冲天,指点群雄;一个寄人篱下,一味谦恭,装孬不折本,他们就是曹操和刘备。

《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一篇绝世妙文把他们两人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其中有一个细节是:操以手指玄德,然后自指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

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

玄德乃从容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电视《三国演义》这一集也煞是好看,青梅煮酒,天外龙挂,气象森森。

可是,不管也好,电视也好,过去几年的“三国热”中,评点三国的人,大都舍却此篇,不知何故。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章回中,有如下描述: 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

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

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

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

”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

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

请试指言之。

”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

”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

天下英雄,实有未知。

”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

”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

”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

”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

”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

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

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 这一段故事发生在曹操在白门楼勒杀吕布后,带着刘关张三人回到许昌,刘备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献帝和刘备论上了亲戚,并称刘备为皇叔。

谋臣劝说曹操早日干掉刘备,免得刘备日后做大,曹操嘴上说:“实在吾掌握之内,吾何惧哉?”实则还是有所顾虑,刘备之仁义天下知道,而关羽、张飞都是虎狼之将,于是就发生了曹操对刘备的考验,发上了以上精彩的一幕。

那日,风雨变化,天外龙挂,用现在的话说,发生了龙卷天气,于是曹操指天为题,以龙的变化、升隐来暗指英雄的行为,这正指刘备的痛处,刘备就是担心曹操把他当做对手,就是怕曹操把他当作英雄。

如果那样,别说刘备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报复,连人头都会不保。

于是在曹操追问他天下英雄时,他装糊涂,处处设防,甚至用一些其他人物来搪塞,比如袁绍、袁术、刘表等。

以刘备的胸怀,这些碌碌为用之人,又怎么能入他的眼睛?而这些搪塞之语都被曹操寥寥简略的评价一一驳回,针针见血。

曹操是不是言过其实、过于自负了呢?从三国演义后面的情节来看,曹操的这翻话充分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高瞻远瞩:袁术淮北称帝后,被曹操所破,带玺欲归其兄袁绍,被刘备截杀,落魄惊恐而忘,临死想喝蜜水都不能如意。

袁绍空自兵强马壮,先自毁长城,拘丰田于狱中,关沮授于军营,躯许攸于阵前,终被曹操破于官渡,十余年内,其三子先后被曹操所灭。

刘表枉称六俊,忧虑焦思而亡,而其子更不如他,后人写词如此道:刘景升子,豚犬耳。

而孙策空称江南小霸王,死在许贡三门生下。

看这些所谓“英雄”的结局,曹操的眼光是许等超前? 短文的 *** 发生在最后,刘备在曹操面前使用韬晦时,曹操却不买他的帐,用手一指刘备,再指自己,说:天下英雄,使君与操耳。

一言而石破天惊,枭雄如刘备者也变了颜色,匙箸落于地。

能如此看透刘备胸怀,天下无二人。

而天不灭刘备,忽传惊雷,刘备这才掩饰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好个急智的刘备。

老天是眷顾刘备的,此时若无惊雷,曹操就立刻洞穿了刘备的内心世界。

两人虽同为英雄,在境界上还是有差别,想到曹操献七宝刀行刺董卓的从容应对,刘备靠的还是天的眷顾啊!但设刘备真死于此地,诸葛亮就不会出场,那些轰轰烈烈的故事就嘎然而止! 这段描写,阿树统计了一下,总共732个字,如此短小的篇幅,却把两个人物活然于纸上。

一个如升龙,跃于云上,虎视天下,所谓视天下无一物,曹操的措辞是何等张扬,“我必擒之,非英雄,何足为英雄?”等等。

而刘备似隐龙,因为时机没到,羽翼未丰,还要借助他人的力量,在谈吐中步步后退,在危急时刻又能急中生智,巧度难关,不愧是曹操所指的英雄。

时间的流逝,能把很多东西一洗而空,豪华高贵的铜雀台如今早就荒芜,当年的赤壁古战场也没了金戈铁马的模样,但有一种东西却流传了下来,英雄主义的光彩和英雄们的故事,始终心口相传。

如今很难再看见龙挂的天气,即使有,也很难找到那样的人陪你喝酒,天下多的是“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的人,对于这样的人,不如埋头喝自己的酒吧,还可以听听北京人玩的摇滚: 风吹不散长恨/花染不透乡愁/雪映不出山河/月圆不了古梦/沿着掌纹烙着宿命/今宵酒醒无梦/沿着宿命走入迷思/梦里回到三国。

三国演义的关羽的故事

光和六年(183年),张角与他的弟子策划起兵推翻汉朝,他们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张角率领头戴黄巾的部众举起了反汉大旗,天下响应,举国震动。

司马迁但黄巾起义被汉朝镇压了,汉朝在名义上又延长了36年,到公元220年才被曹丕建立的魏所取代。据说魏属土德,所以尚**,连曹丕用的第一个年号也称为“黄初”,黄天真的取代了苍天。而曹丕实行的却是模仿尧、舜、禹的禅让,以后成为“汉魏故事”。

相传上古时的唐尧将天下传给了虞舜,这就是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唐虞故事”。据说以后舜又传天下于夏禹,又有了一个“虞夏故事”。但禹死了以后,他原定的继承人益却没有即位,让禹的儿子启得了天下。其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益主动让给了启,一是启杀了益。无论如何,禅让的故事到此结束了,因为从启开始就都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实行“家族天下”了。

今天的历史学家完全能够用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来解释这种禅让现象存在和消失的原因,并指出这并非中国的特产,但当年的儒家却以禅让为千古盛事,是天下为公的典范,颂扬唯恐不及,只恨未能亲眼目睹、亲身经历。可惜当皇帝的都讲究现实,尽管爱听臣下将自己比之于尧舜,却从来没有人愿意像尧舜那样传位于外人,连在生前就传给儿子而当太上皇的也屈指可数,其中出于自愿的或许只有乾隆皇帝,至于他在当太上皇的三年间是不是真将大权交给了儿子嘉庆皇帝,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可是另一方面,想接受“禅让”的人历来并不少。对于那些实际大权在握的权臣、军阀来说,要废掉傀儡皇帝自然已不费吹灰之力,但要自己当皇帝、建新朝却还有一道障碍。因为废了皇帝,甚至把他杀了,也还得在皇族中另立新君,否则就逃不了篡夺或弑君的恶名,不仅缺乏合法性,而且可能引起敌对势力的反抗。但如果让皇帝自己让位,自己再惺惺推却一番,篡夺就成了“禅让”,傀儡和操纵者都成了尧舜般的圣君,所以“唐虞故事”实在是不可少的。

最早演出“禅让”的是魏文帝曹丕代汉,以后西晋、宋、齐、梁、陈、北周、北齐、隋、五代梁取代前朝时都如法炮制。五代时郭威(周)代汉时汉隐帝已被杀,只能由太后扮演禅让的主角。宋太祖赵匡胤代周是在一个早上完成的,但也少不了以周恭帝的名义下了一道禅位诏书。大概因为“唐虞故事”年代久远,谁也说不清究竟是如何进行的,而曹丕代汉的过程却由《三国志》记载得十分详细,操作起来非常容易,所以“汉魏故事”成了后世禅让的代名词和样板。

自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迎至许(今河南许昌市东)后,汉朝就已名存实亡。但曹操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始终没有取而代之。不过到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已被“封”为魏王,第二年汉献帝又“命”他使用皇帝的仪仗,离真当皇帝仅一步之遥。可惜曹操在建安二十五年正月病死,接受“禅让”的手续就只能由他的儿子、继承魏王的曹丕来完成了。

首先是一系列“祥瑞”的出现,而且是从曹操的故乡谯县(今安徽毫州市)开始的。据说早在熹平五年(176年),黄龙曾出现在谯,太史令单飏预言这里“后当有王者兴”,50年内黄龙会再现。当时一位名叫殷登的人记下了他的话。221年三月,也就是隔了45年以后,谯果然又出现了黄龙,殷登作为见证人宣布单飏的话应验了。四月,饶安县(今河北盐山县西南)上报见到了白雉。以后这类报告不断,如八月石邑县(今河北获鹿县东南)报称有凤凰光临。

六月二十六日,曹丕率大军南征。其实当时并无军事上的需要,曹丕也并不真想进攻孙权,所谓南征只是为禅让作铺垫而已。七月二十日,军队到达谯县,曹丕在城东宴请当地父老和全军,并下令免除谯县两年的赋税。经过数月的巡游,曹丕于十月初四回到离首都许不远的颍阴县曲蠡(今河南许昌市一带),却没有进入首都。

这时,左中郎将李伏上书,公布了他多年保守的秘密,证明近来出现的祥瑞正是应在曹丕身上。这位李伏原是张鲁的部下。他说,当年在汉中听说汉献帝将魏国封给曹操,大家都以为必定封为魏王。可是姜合却说:“肯定封魏公,现在还不便称王。定天下的是魏公子桓(曹丕的字),这是神的旨意,符谶上说得很明白。”张鲁问姜合根据何在,姜说:“这是孔子《玉版》上的话,皇帝的历数,就是一百代以后的事也能预知。”一个多月以后,果然有人送来了写着这些话的册子。姜合以后归顺曹氏,病死在邺城。李伏说:“我已将此事告诉了很多熟悉的人,但考虑到时机没有成熟,不敢公开。您即位后一次次出现祥符,每次庆贺时我都想说明真相,但怕别人说我是讨好您。况且我原是张鲁部下,归顺的时间不长,说错了罪更大,所以一直忍着。现在祥瑞并呈,天意已经很明白,我心情无比激动,谨上表报告。”曹丕下令公布于众,又说自己德薄,实在不敢当,这是“先王至德通于神明”的结果。

于是刘廙、辛毗、刘晔等一批大臣上书,引经据典地证实李伏所称预言的正确性。他们说:“尧宣称他得了天命时,北斗星座前四星的位置就发生了变化;周武王还没有与商纣王作战,一头赤鸟就衔来了捷报;汉高祖尚未出世,他母亲就获得了神的预示;汉宣帝地位低微时,树叶上就显示了吉兆;汉光武帝的名字出现在图谶上时,他还是平民。可见天命授予圣哲,不必用华丽的辞藻,不必有芬芳的气味,只要有具体的迹象出现就能得到证明。汉朝的衰落已经有好几代了,从桓帝、灵帝末年的大乱到现在也二十余年了。总算老天爷有灵,使圣人诞生来解救苦难,所以用符谶预告,以显示天命所在。您即位不到一年,天上、地下就出现了这么多的祥瑞,四方的百姓争先恐后地来归顺,自古以来的典籍上从来没有记载过这样的盛况,我们怎么能不欢欣鼓舞呢?”曹丕说:“健壮的小牛像老虎,恶草的幼苗似庄稼,有些事会似是而非,今天的情况就是如此。”大概是为了用大臣们的话来“说明我德行的不足”。曹丕命有关官员向百官宣告,使大家都了解。

眼看舆论造得差不多了,太史丞许芝在十月初九正式向曹丕报告了魏代汉的谶纬。

他首先根据最权威的《易传》所说“圣人受命而王,黄龙以戊巳日见”,而最近一次发现黄龙正是七月四日戊寅,应该是帝王受天命的最明确的预兆了。此外,蝗虫、麒麟在这时节的出现都是符合《易传》记载的典型的祥瑞。

接着他又引证了大量谶纬书籍中的记载和曹操名人的言论,说明汉朝气数已尽,魏代汉是早已安排好的天命。如《春秋汉含孳》说“汉以魏,魏以征”;《春秋玉版谶》说“代赤者魏公子”;《春秋佐助期》说“汉以许昌失天下”“汉以蒙孙亡”;故白马令李云说“许昌气见于当涂高,当涂高者当昌于许”;等等。这些话有的是直截了当的,有的却要作一番解释。如所谓“当涂高”,是指当着大道的高大建筑物——象魏(或魏阙),暗含一个魏字。“蒙孙”据说是指汉朝第二十四代皇帝,或者说是指以非嫡嗣身份即位的皇室后代。而汉献帝非皇后所生,又是汉朝的二十四代,汉朝注定是要亡在他手里的。而《孝经中黄谶》和《易运期谶》的记载就更绝了:“日载东,绝火光。不横一,圣聪明。四百之外,易姓而王。”按汉隶的写法,曹字的上半部正是东字缺下半部(火字),下半部是个日字,符合“日载东,绝火光”;不字加一横正是丕,说明继承汉朝400年天下的只能是曹丕了。“言居东,西有午,两日并光日居下。其为主,反为辅。五八四十,黄气受,出。”“鬼在山,女禾连,王天下。”许昌要发生君臣易位,取代者为魏(汉隶的魏字右边鬼字下有一山字),是再清楚不过了。至于“四百之外”和“五八四十”,根据许芝的解释,上天安排帝王易姓的周期本来是720年,但有德的朝代可以延长到800年,无德的只能有400年。汉朝已经有426年了,如果从春秋时麒麟出现作为新周期的开始就有700多年了,已经到了“四百之外”。而天上太微垣黄帝星(代表魏国)变得明亮,赤帝星(代表汉朝)却经常见不到,已经有40年了。星象变化的种种迹象表明,改朝换代的时间已到。

这位太史认为,历史上圣人出现时的祥瑞不过一两样,而曹丕即魏王位后的祥瑞简直不胜枚举:黄龙、凤凰、麒麟、白虎、甘露、醴泉、奇兽无所不有,是自古以来最美好的。而岁星已出现在大梁的范围,正是魏的分野,与当年周武王伐纣、汉高祖入咸阳时出现的星象相似。作为史官,将如此重要的图谶和天象上报,是应尽的职责。

谁知曹丕的答复竟是断然拒绝,他下令道:“当年周文王已占有天下的三分之二,还向殷朝称臣,得到孔子的赞叹。周公实际行使了君主的职权,完成使命后还是归还给成王,备受称颂。我的德行虽远不如这两位圣人,但怎么能忘记‘高山仰止’的道理呢?”“我的德行薄极了,地位鄙极了,只是生逢其时,有幸继承先王留下的事业,但还没有使天下都受到恩泽。虽然已经尽力来救济魏国的百姓,但还有受冻的人,还有人吃不饱肚子。我睡梦中都感到担忧恐惧,不敢稍有懈怠,只求能够像现在这样太太平平地终老,使魏国得到保全,使我死后见到先王时感到没有辜负他的托付。我的愿望和志气都有限,只要能守成就行了。所以尽管祥瑞屡次出现,我只能增加不安,已经六神无主了。像许芝这些话,我岂敢听呢?这些话使我心里害怕,手发抖,字都写不成,意思也表达不清。我曾作过一首诗:‘战乱纷纷已过十年,白骨累累纵横万里,可怜的百姓还能靠谁?我要辅佐汉室治理天下,功成后交还辞职回乡。’我一定要遵守这一誓愿,绝不是说话。因此昭告天下,使大家知道我的心意。”

可是大臣们似乎根本不理会曹丕的态度,侍中辛毗、刘晔,散骑常侍傅巽、卫臻、尚书令桓阶、尚书陈矫及给事中、博士骑都尉苏林、董巴联合上书:“您的令书辞意恳切,坚持谦让,比起舜、禹、商汤、周文王来也毫不逊色。但是古代的圣哲之所以接受天命而不推辞,也是为了遵奉上天旨意,满足百姓的期望,身不由己呀。”他们引用《易经》等经典,列举形势,证明天意不可抗拒,请求曹丕“急天下之公义”,“宣令内外,布告州郡”,使全国都知道上天的旨意和自己的谦让态度。

曹丕下令道:“让天下人了解我的心意是对的,至于其他的话难道是指我吗?我怎么敢当?”“最近东征时经过的郡县和屯田,百姓面有饥色,有的人连短衣都没有一件好的,这都是我的责任,所以上有愧于这么多的祥瑞,下对不起百姓。这说明我的德行连当一个统治一方的王都不够,还想当皇帝吗?你们应该立即停止这类建议,不要加重我的过失,使我死后不至于给世上的君子笑话。”

十月十一日,曹丕向百官公布此令,却并没有使大臣们的热情降温。督军御史中丞司马懿等人上书,认为“天地之灵,历数之运,去就之符,惟德所在”,汉室的失德由来已久。而曹丕即位以来的“至德”已经广被上下、天人感应,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有作为的大人,事前做的事不违天意,事后做的事遵从天时。舜、禹见天时已到就不作谦让,因而百姓受到及时的救济,万物普遍获得恩惠。现在四面八方、全国上下都在殷切期待着,上天在保佑您,神都在为您尽力,天下的十分之九已归顺于您,远远超过了当年周文王的三分之二。您要再不接受,实在是过于谦让了,我们大家真于心不安。”

曹丕的答复更加明确,他说:“世上最缺少的是德义,最富余的是随大流说的话,常人的性情就是不重视所缺少的,喜欢本来就富余的。”“我虽然德行不足,总还希望不像常人那样爱听话。岩石可以被击碎但不失坚硬,丹(朱砂)直到被磨尽也保持红色。丹、石这样的小东西尚且能坚持自己的品质,何况我多少算一个士人,又受过君子的教育呢?”在引述了古代圣贤事迹后,他表示尽管自己德行不如周武王,道义上有愧于伯夷、叔齐,但必定要立下丹石之志,绝不会信从话,要学习圣贤的品德。“常言道‘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我这样的志向,难道是可以夺走的吗?”

说得如此斩钉截铁,好像已经没有回旋的余地了。但戏还得演下去,这就需要傀儡皇帝上场了。两天后,汉献帝正式向魏王曹丕下了禅位诏书,并派兼御史大夫太常张音为专使奉上皇帝的玺绶。尚书令桓阶等立即上书:“天命弗可得而辞,兆民之望弗可得而违”:请求召集文武大臣,公布诏书,顺应天命,并着手制定禅让的礼仪。曹丕下令:“只能商议不该接受的理由。现在正在军旅之间,等回去后再正式答复。”尚书令等再次上书:“汉高祖接受天命时正在军旅之中,为了畏惧天命,不敢拖延,就在驻地举行即位仪式。现在您接受禅位的诏书,应该召集百官,集合全军上下,使大家都知道天命。军营中地方狭小,可以在附近平地建坛,布置举行仪式的场地。我们与侍中、常侍等已经擅自讨论确定了礼仪,太史官已选定了吉日。”曹丕说:“我实在不敢当,其他事情还有什么好谈呢!”

侍中刘廙、常侍卫臻等又奏:“汉家遵照唐尧公天下的道理,陛下(注意,已不称殿下了)以圣德接受历数的安排。上天和百姓无不欢欣鼓舞,应该顺应灵符,及时即位。根据太史丞许芝的意见,本月十七日己未是吉日,可接受禅位,已经安排布置了坛场,具体情况另行奏请。”曹丕说:“你们怎么可以随便设坛场呢?这些东西搞它干什么?我是要辞让不接受诏书的。那么就在帐前开读玺书,仪式与平时受诏时一样。再说现在天气寒冷,应该停止筑坛工程,让工匠回家。”在开读汉献帝的诏书后,曹丕下令道:“我岂能接受诏书,承担如此重大的使命?必须起草辞让的表章,奉还皇帝玺绶。古代尧让天下于许由、子州支甫,舜让天下于善卷、石户之农、北人无择,他们不是回到颍水之阳去耕地,就是以疾病作推托;或是远入山林,让别人不知所在;或带了妻子出海,终身不再返回;或者把这看成是自己的耻辱,投水自杀。况且颜烛为了返璞归真而辞去官职,王子搜在丹穴中即使被烟熏死也不愿出来,柳下惠不因为三公之贵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曾参不以晋、楚二国的财富而放弃仁义。这九位先哲都有很高的节义,不为富贵所动,因而被史书记载,流芳百世。求仁得仁,仁其实并不远,就看你自己的态度,我难道就不如他们吗?我坚决不接受汉朝的诏书,宁可跳东海自杀。赶快上奏章归还玺绶,布告天下,让大家都知道我的决心。”曹丕的决定于十月十五日公布。

大臣们自然知道这是献忠心的好机会,辅国将军清苑侯刘若等120人联名上书,居然大胆地反驳曹丕的理论根据:“石户、北人,只是匹夫的狂狷,行为不符道理,在历史上也少见,所以司马迁就不以为然,实在不是圣贤所应该仰慕的。况且虞舜不拒绝尧的禅让,夏禹也没有发表过辞位的言论,说明圣人都知道天命不能违背,历数不可推辞。”他们表示将不顾曹丕的反对,“昧死以请”,并照样“整顿坛场,至吉日受命”,大有不达目的死不罢休的意思。带头的刘若还是汉朝宗室,由他出面劝进更显得大公无私,也证明天命的确不可违背。曹丕的答复依然是否定的:“以往柏成子高为了不接受大禹的任命而避往荒野,颜阖为了退回鲁侯的馈赠而隐居不出,为什么他们俩会将王侯的器重不当一回事呢?是因为有高尚的气节。所以烈士追求荣誉,义夫重视气节,即使只能过贫穷的生活,也会乐在其中。孔子向王骀学习,子产尊重申徒,就是这一缘故。诸位都是我的肱股心腹,照理应该理解我的心意,如今却做出这样的事来,看来你们追求的是物质,而我向往的是精神,没有共同语言也就不足为奇了。赶快起草奏章退还玺绶,别再搞新花样了。”

这120位大臣却理直气壮地再次上书,指责曹丕的做法是“违天命而饰小行,逆人心而守私志”,上对不起上天的关怀和信任,中忘了圣人应该通达的教导,下影响了臣民翘首企盼的热情。他们认为侍奉君主首先得分清是非,坚持真理就可以与皇帝对着干,决心不理会曹丕的命令而“以死请”。曹丕却要把文章做足,推辞的话说得更加恳切:“现在百姓中还有人没有吃饱在挨饿,还有人穿不暖在受冻,鳏夫讨不到老婆,寡妇嫁不了好男人;孙权、刘备尚未消灭,不是唱凯歌的时候,而应该秣马厉兵;对外的战争没有平息,国内的士民不得安宁”;“诸位为什么不能让我殚精竭虑,顺天时,合人和,把这些事情都办好,让应有的祥瑞都能出现,那时再议论此事不是更好吗?何必如此相逼,出我的丑呢?”

大臣们知道这场戏还得演下去,于是侍中刘虞等上奏,表示由于“圣意恳恻,臣等敢不奉诏”?立即准备奏章,派遣使者回复汉献帝。曹丕唯恐大家不理解他的苦心,又下令道:“泰伯曾三次以天下让给他人,没有人不称赞他的,孔子叹为最高的德行。我这样做又算得了什么呢?”

古代征战十月十八日,曹丕上书献帝,表示奉玺书后“五内惊震,精爽散越,不知所处”;说自己“无德以称”,并派毛宗送还玺绶。第二天,给事中博士苏林、董巴上表,从天文分野和岁星的位置论证,魏国得岁与周文王受命完全相同,今年正是时候。而曹氏的始祖是颛顼,与舜是同一祖先,十月份受禅与颛顼受命相符,取代汉朝是以土德代火德,又与舜代尧一致。他们警告“天下不可一日无君”,劝曹丕不要“上逆天命,下违民望”,而要“以时即位”。其实曹丕正在筹划下一轮的表演,只是答道:“我已经上书辞让,希望得到皇帝批准,也要让全国都知道。”

二十日,献帝下了第二道禅位诏书。尚书令桓阶等又“敢以死请”(上一次遭到曹丕拒绝后居然并没有死),请求立即“修治坛场,择吉日,受禅命,发玺绶”。曹丕的答复是:“那么急干什么?我希望辞让三次,如果还得不到批准就再说。”所以在二十二日第二次上书献帝,奉还玺绶。刘廙等上奏相劝,说这几天“时清日晏,曜灵施光,休气云蒸”,证明“天道悦怿,民心欣戴”。况且“群生不可一日无主,神器不可斯须无统”,“臣等敢不重以死请”(注意,加了一个重字)!曹丕在拒绝的同时表示:“此岂是小事一桩?公卿们还没有都表态呢!应该在坚决辞让之后再商议实行的办法,”

二十四日,献帝下第三道诏书,并命令使者张音不许再将玺绶取回。在曹丕的导演下,满朝公卿都表态了,相国华歆、太尉贾诩、御史大夫王朗及九卿等46人联名上书劝进。曹丕答复道:“就德行而言我是不够的,就形势而言敌人也没有消灭。要是能在你们的辅佐下平平安安地当魏王,我也就心满意足了。要说天降祥瑞和百姓拥戴,那都是先王的圣德留下的成果,与我有什么关系?所以我不敢从命。”二十六日,曹丕上书献帝,作第三次辞让,请求献帝召回张音。

大臣们都知道曹丕的“三让”已结束,劝进的热情自然更高,华歆等公卿立即上表,起草者更施展出了浑身解数:“《易经》称圣人奉天时,《论语》说君子畏天命,正因为天命不常有。皇帝才要禅让。尧知道自己天命已尽,不得不禅位于舜;舜了解自己应了历数,不敢不接受。不得不禅位,是奉天时;不敢不接受,是畏天命。汉朝虽然已经没落,还能奉天命,效法尧禅让帝位;陛下处在大魏受命之初,却不像虞舜、夏禹那样通达,反而学延陵这般退让,真是顾了小节,损了大德,注意了小事,忽略了大事呀!连国内一般人都不以为然,要是死者有灵,舜必定会在苍梧的墓中忿忿不平,禹必定会在会稽山阴的葬地郁郁不快,武王(曹操)必定会在高陵的地宫中生气了,所以我们一定要以死相请。”在歌颂了曹氏的功德,列举了数不清的祥瑞后,又道:“古人说:‘要没有大禹,我们早就给洪水淹死了。’要是没有大魏,我们这些人早已变成白骨横在荒野了。”魏国的功德和瑞应真是“三王无以及,五帝无以加”。“百姓的命运托付给魏国,民心向着魏王,已经三十多年了。这是千世难得、万年难逢的机会,需要的是通达远见,完全用不到顾忌小节。以前没有及时顺应天命,这是我们的罪过,所以已经在布置坛场,筹备礼仪,选择吉日,将要昭告上帝,祭祀众神,然后在朝堂召集百官,讨论改年号、正朔、服色等事项后上奏。”至此,曹丕答复:“我原来只想像舜那样终身吃粗粮,过苦日子;但舜接受了尧的禅位,穿上他赐的衣服,娶了他两个女儿,也是顺天命的表现。公卿臣民一定要说‘天命不可拒,民望不可违’,我还有什么好推辞的呢?”

二十八日,献帝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下了禅位册文。尚书令桓阶等立即上奏:明天就是太史令选定的吉日,可登坛受命。曹丕批了一个“可”。二十九日,曹丕登上筑在繁阳亭的受禅坛,参加仪式的有文武百官和匈奴等四夷的使者共数万人。在完成了典礼后,曹丕对群臣说:“舜、禹的事,我现在总算明白了。”

从黄龙出现在谯县算起,已有七个月时间。但从李伏上书算起,这场密锣急鼓的戏只演了二十余天,“汉魏故事”就圆满闭幕了。曹丕踌躇满志之余,肯定不会想到,仅在45年以后,他的侄孙曹奂就充当了汉献帝的角色,如“汉魏故事”,将帝位禅让给了司马炎。

明明是一场戏,却非要演得如此逼真,在今人看来未免滑稽可笑,但在当年是非如此不可的,否则曹丕与群臣就大可不必煞费苦心,“汉魏故事”也不会在七百多年间反复上演了。再说,曹氏代汉虽然已是大势所趋,但最终能顺利完成,还得归功于这场戏的导演和演员。

曹操早已大权在握,汉献帝只是他任意摆布的工具。建安十八年,曹操将三个女儿给献帝当贵人,第二年就找借口杀了皇后伏氏。曹操派华歆带兵入宫,伏氏关了门躲在壁橱中,还是给抓了出来。披发赤脚的伏氏拉着献帝的手说:“难道你不能救我吗?”献帝说:“我自己也不知道哪一天死呢。”两个月后,三位曹贵人之一被立为皇后,献帝成了曹操的女婿。要废掉或杀掉献帝是再容易不过的,使曹操不能不有所顾忌的无非是刘备、孙权的存在和舆论的压力。曹操死前两个月,孙权向曹操称臣,并劝他称帝。曹操将孙权的信给大家看:“这小子是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当陈群等也劝他及时“正大位”时,他明确表示:“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以曹操的军事、政治观察力,他自然知道儿子曹丕不可能很快消灭刘、孙,只是希望到曹丕一代时舆论上会对曹氏更加有利,以便水到渠成地取代汉朝。司马光在评论曹操时说:“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加有大功于天下,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之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见《资治通鉴》卷68)虽不尽然,但不无道理。

正因为如此,曹丕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制造祥瑞和符谶,以证明曹氏、魏国和他自己已经拥有天命。用中国曾经风行过的话说,就是“先造舆论,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这是自古以来的传统,从传说中的尧、舜、禹,到秦始皇、汉高祖、王莽、汉光武帝,以及陈胜、吴广、张角(黄巾)等,无论是登基、禅位、篡夺,还是造反、起兵,都离不开这一套。对统治者来说,制造祥瑞和符谶是再容易不过的了,因为一旦造出来,绝大多数愚昧的人果然会坚信不疑,就是极少数智者又有谁敢、谁愿意揭露真相呢?所谓祥瑞,一部分是世上根本没有的动物,如龙、凤凰、麒麟,只要有人说见过,当然没有人能否定;一部分只是珍稀动植物或普通动植物,如白雉、灵芝、蝗虫等,存心要集本来也不是难事。而且献祥瑞的官员会得到提升或赏赐,当地百姓也能沾光,如向曹丕呈报出现白雉的饶安县被免除全年田租,所在的勃海郡又获得牛酒的赏赐,特许合郡官民大喝三天。这样的事何乐而不为?

符谶的制造当然要依靠知识分子,必要时还得争取著名学者或大臣的配合,但对统治者来说也不是难事。虽然我们不能妄断曹丕时的符谶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却可以举出宋真宗亲自炮制“天书”的事实:当王钦若劝宋真宗举行封禅仪式以洗刷澶渊之盟的耻辱时,这位皇帝最担心的是不出现“天瑞”,找不到封禅的理由。王钦若与一位老儒杜镐却告诉他,所谓“河图洛书”本来就是“圣人以神道设教耳”,都是人为的,只要君主相信,公布天下,就成了“天瑞”。真宗还怕得不到宰相王旦的配合,但一方面有王钦若事先疏通,王旦已心领神会;另一方面真宗亲自赐宴,又赏王旦一壶酒带回去与太太一起喝,回家后王旦发现壶中竟塞满了名贵的珍珠。于是真宗就向满朝文武宣布,他梦见神人告诉他将降《大中祥符》天书三篇,十二月初一果然发现天书已挂在左承天门楼上。王旦带头拜贺,全国庆祝,各地争相上报祥瑞。如此天人感应,真宗自然只能顺天命去泰山封禅了。

曹丕的“南征”与祥瑞的出现看似巧合,其实是他代汉的第二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南征是他集中精锐兵力的最好理由,既能巡视各方,显示实力,又可随时镇压反抗势力。曹丕回师后既不回魏都邺城,也不进汉献帝所居的许都,而是留驻许都附近。连受禅仪式也在军营旁进行,显然是出于军事控制上的考虑。这是“汉魏故事”的重要一部分,一般人可能会忽略,仿效者却不乏其人。五代时周太祖郭威代汉,就是以“契丹入寇”而率军北征为序幕的。以后宋太祖赵匡胤代周,也是在“契丹入寇”时率大军离开首都后,在陈桥驿黄袍加身的。

曹丕的“三让”也不是他的发明。当年刘邦在垓下击败项羽后,实际已是天下之主,但在诸侯将相共同请他称帝时,他还要表示“吾不敢当”

求三国历史上有名的将领简介(魏国五将和蜀国武将不用说了 其他的说一些 最好全一些 答完也给分)

简略语言:

桃园结义 温酒斩华雄 三英战吕布 千里走单骑 过五关斩六将 单刀赴会 水淹七军 兵败麦城

详细语言:

关羽,字云长,原字长生,公元161年生,河东解良人,在三国演义里提到他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关羽杀之后逃难江湖,于184年黄巾起义时逃至涿郡(河北涿县)遇到刘备在召集人马,便跟张飞一起追随刘备,当时他只有23岁。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关羽是身长九尺(汉尺一尺是现在的23.4公分),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大家都知道关羽所用的武器是青龙偃月刀,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82斤。刘关张三人是三国中乃至历史上有名的异姓兄弟,关羽终日随同刘备,八方征战,不畏艰险。关羽是三国时代中武力数一数二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侧重刻画他神威勇武的一面,初对付黄巾军时先斩程远志,后在汜水关前“温酒斩华雄”,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这都是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单挑战斗,公元200年刘备偷袭徐州,杀死徐州刺使车胄,关羽驻守下邳,这是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关公赚城杀车胄”。同年曹操东征,击败刘备,关羽被俘,曹操待他礼遇十分周到,拜他为偏将军。公元201年,袁绍进军黎阳,派颜良在白马攻打刘延,曹操派关羽张辽迎击颜良,关羽于万众之中斩杀颜良,取下他的首级回到阵中,袁绍诸将无一人敢阻拦。这可以说是历史上关羽的成名战,而在三国演义里关羽早因“斩华雄战吕布”闻名于诸侯,里斩颜良诛文丑的不过是给关羽的勇武锦上添花而已,但历史上关羽在斩颜良后被封为汉寿亭侯,而且离开曹操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中添加的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并不是真实的情况。关羽曾被流箭射中,因箭头有毒,每逢阴雨天骨头便疼痛,关羽接受医生的建议刮骨疗毒,并在动手术时举杯畅饮,谈笑自若。中提到的是公元219年他攻打樊城时中曹仁军毒箭,得华佗进行医疗。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封关羽前将军,在中也是那时封关羽为五虎上将之首,命其攻打曹仁守卫的樊城(湖北襄樊),曹操派于禁、庞德率领七军援助曹仁,结果在樊城北十里罾口川处被关羽水淹七军(罾口,网者也,“鱼”入“罾口”岂能久乎?此乃一戏剧性解释),于禁投降,庞德被关羽斩杀,自此关羽威震华夏。曹操曾因欲避关羽锋芒而从许昌迁都(樊城乃魏都城许昌最后屏障),后因司马懿、蒋济力阻并建言鼓动孙权袭击关羽后方。在此之前孙权曾派使者到关羽处,希望娶关羽之女为子媳,而关羽没有遵照诸葛亮“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之言,侮辱来使,惹孙权大怒。同时,南郡太守糜芳,将军傅士仁屯兵公安,由于平时关羽对他们轻视而造成忌恨,不尽力供应军需,在听闻关羽“还当治之”之言后勾结孙权,袭取关羽后路,曹操派大将徐晃增援曹仁,关羽攻打樊城失利,引军退回时江陵已被孙权夺取,关羽军溃散,关羽及其子关平被孙权斩于临沮,享年58岁,蜀汉后追谥关羽壮缪侯。纵观关羽一生,无愧于戎马生涯,历经百战,而最后却输在他的弱点“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鲁迅曾评三国演义里的关羽:“惟于关羽,特多好语”。宋、元时期关羽被尊为“真君”、“武安王”,至明、清时期被尊为“大帝”,四处立庙。关羽有三子一女,一义子关平,关平原是汝南关定庄上关定次子,有兄关宁,学文。次子关兴,字安国,受诸葛亮器重,北伐时任龙骧将军,关兴有子关统、关彝。关羽三子关索,诸葛亮平定南蛮时曾用其做先锋,水浒传里杨雄名号“病关索”我想应该就是指他,另有一女关凤,孙权为其子求婚未果。关于关羽的武力是无可非议的,他温酒斩华雄,仅一合斩颜良,战不二合斩文丑,五关六将等无名下将则必说了,他能在老年勇战庞德也可以看出他过人的武力,但虎牢关前他与张飞二人合战吕布却不能胜,可见吕布之勇武要略胜一筹,而关羽与张飞谁更强呢?我不好下定论,但在看他们二人战袁术部将纪灵可略窥一二:关羽与之战三十合而不胜,张飞战十合斩纪灵于马下。有对联赞关羽:匹马斩颜良 河北英雄丧胆 单刀会鲁肃 江南文武寒心。 关羽的故事 话说关羽败走麦城,被红眼儿孙权抓住,最终不为名利所动,英勇就义,留下了千古美名。 被关羽的忠义精神感动的仙界魔界诸神鬼一起设宴迎接关羽。关羽坐在酒席上,思忖半晌,终于举起了酒杯,向着诸神鬼一仰脖子喝下去。他答应了出任仙界忠义神的职位。 新官上任三把火,关羽一上任就严厉整顿各部门的纪律,因为是玉皇大帝钦典的司法纪检大官,各路神仙不敢马虎,接到通知后连夜开专题讨论会,组织各部门下属学习关羽的专著《忠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时间,各部门人手一本《忠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学习气氛十分浓烈。大家学习完这本书之后,无不赞扬关羽不但武功好,人忠义,而且文笔一流,分析说里头头是道,深刻透彻。于是各部门向下面基层出通知,下指标,由下属传下属,下属的下属传给下属的下属的下属,直到地狱的十八层里面的鬼魂也各自人手一本《忠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大家发奋学习研究。关羽的专著因此也发行超过两亿多本,收入版本费数十亿元冥币,关羽的名胜更是鹊起,加之巨富,连玉皇老帝也不得不降尊迂贵,对关羽言听计从。 关羽三把火还没烧完,仙界魔界已经是气象大新,各个部门人员言必称忠义,人员之间的关系更是更上一层楼了。看到这种状况,关羽总算感到一点自我确证。 不知过了几天几年,关羽独自一人坐在宝座上闷呆了,便独自踩着行云到处闲逛。游着游着,突然想看看地下各鬼投胎后变成什么样子,于是他找来阎王爷,要来生死簿,乔装一番便下凡来了。 刚一下来,他就发现了自己的身影。原来家家户户都在供奉着他的神位。他不由地心花怒放:原来世人没有忘却他,都虔诚地供奉着他。他高兴地走进了一家,只见一个男人正跪在神台前面,虔诚地祈祷着:关大爷保佑保佑我,让我这次能赚个大钱,回来后我给你全牲供奉。关羽刚感到奇怪自己怎么变成财神了,转而又想:也好,保佑他发点财也没所谓,既然他那么虔诚。于是他就紧跟着那人,准备到时候帮他一把。那人径直走进一间小屋子,里面已经有好多人了,正在四人一组四人一组热火朝天地搓着方块东西,时而看见有人垂头丧气地掏出和冥币类似的纸张。关羽看了好久,终于明白了他们在,一气之下施了毒咒,让那人输个精光,然后气冲冲地走了。 关羽又走进了另一家房子。几个小伙子在神台前面鱼贯而列给自己上香。关羽顿时感到舒服多了,真是年轻有为啊。这时,为首的小伙子发言了:“关大爷,这次我们是为受侮辱的兄弟报仇的,你一定要保佑我们啊,回来后再给你全羊供奉。”说完,几个小伙子操起了家伙冲出门去…… 关羽目瞪口呆!看着自己被香火缭绕的英武样子,不仅思索起来关羽,字云长,山西省临漪县常平村(河东解州)人,生于公元160年,卒于

219年,享年59岁,三国蜀汉著名大将军。

相传,关羽本不姓关,因怒杀强抢民女的县令出逃,行至潼关被关吏盘查,他“指关为姓,后遂不易”。奔涿郡后从刘备起兵 。建安五年(公元200),刘备为曹操所败,关羽被俘,极受曹的礼优,封汉寿亭侯。关羽不为高官美眉之所动,一心归汉,从而演绎出一段“封金挂印”“千里走单骑”的动人故事。关羽膂力过人,英勇骁战,“百万军中取人头如囊中探物”。他温酒斩华雄、水淹七军砍于禁,一生战功显赫,功居历代名将之首。关羽不仅是员武将,而且还是个威仪的美男子。他“身高七尺,面若重枣,声如洪钟”,“卧蚕眉,丹凤眼,三绺美髯”,因而又有“美髯公”之称。由于关羽一身具备了先民们所崇尚的忠、勇、义、美的完美品质,所以在他经历了失荆州败走麦城、最终被孙权后,各种封号铺天盖地而来,直至与孔夫子平分圣位,成为山西历史上由人转神且神位最高的名人。

我只说一个

贾诩

董卓进京,被司徒王允和吕布谋杀(这里澄清一下 貂蝉这个人物是虚构的)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心灰意冷,准备解散队伍,抄小路逃回家贾诩却把他们拦住。说你们弃军单行,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捉拿你们归案。不如重新集结队伍,杀入京城替董卓报仇。李傕和郭汜一听有道理,便杀了回去。结果是国家人民再次遭殃。贾诩倒有自知之明,李傕和郭汜要给他封侯,贾诩说 “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拒不接受。李傕和郭汜又要拜他为尚书仆射,贾诩又说“诩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纵诩昧以荣利,奈国朝何!”结果李傕郭汜又敬重他又害怕他。那么这个时候贾诩倒利用这个关系做了些好事,比方这两个豺狼要杀谁的时候,贾诩就拦一拦,也做了点好事。

等到汉献帝被接回洛阳的时候,贾诩想,这个地方我就不能再待了,我不能再在朝廷待下去了,走吧!他就辞去了官职,出来了。出来了七转八转地最后就到了张绣这儿,张绣对他奉若上宾,言听计从。那么张绣想反叛曹操的时候,贾诩就跟他设计了,就说你去跟曹操说,说我们的部队要移防,就是部队我要调动一下,防区要变一下,问曹操可不可以?曹操说可以啊,曹操那个时候得意洋洋么。然后又跟曹操说,说我们这个军队的运输车比较小,很多东西装不下,能不能允许我们的战士把盔甲和武器都随身携带,我们盔甲就穿在身上了,武器就拿在手上,以免我搬运起来比较困难,行不行?曹操这个时候风花雪月啊,可以可以可以。于是这个张绣的部队就穿着军装,扛着武器,开着战车,堂而皇之地从曹操的军营前走过,突然调过头来,冲进曹营。那当然是杀了曹操一个措手不及,贾诩干的事情。

这个时候曹操就下令撤军,曹操一下令撤军张绣就高兴了,马上下令追击,贾诩拦住,将军万万不可追,你追,必败。张绣说,不会啦,这曹操已经逃跑啦,我们不乘胜追击啊?他说追!结果怎么样呢?结果被曹操打得大败,丢盔卸甲,灰溜溜地回来了。刚刚坐下,一口水还没喝呢,贾诩说,将军,赶快再追!张绣说,先生这话我就听不懂了,上次张绣要去追先生说不能追,现在张绣都打败回来了先生说赶快追,什么意思啊?贾诩说你不要问什么意思了,你现在追就是。张绣想这个,这个没道理啊,但是一想这个贾诩真是料事如神,那就追吧!好,了不起我再败一回。又收拾他的残兵败将,又追过去,大胜而归。这回来以后张绣就对贾诩佩服得五体投地了,先生,第一回张绣是以精兵追退兵,先生说必败;第二回张绣以败兵追胜兵,先生又说必胜,张绣左思右想它怎么都想不明白,先生能不能指点一下?。嗨,贾诩说,这个事情其实非常地简单,将军你想一想,曹操和我们作战,他有失利吗?没有;他有失误吗?没有;他有失策吗?没有,那他为什么要撤退?一定是他后面出事了,一定是他后院失火,朝中出事,所以他是撤退,不是溃退,他是有地撤军,因此以曹公之英明必亲自断后。将军您虽然是英勇善战,实话实说,论打仗,比曹公那还差一点,所以将军这样追上去以后遇到亲自断后的是曹公,你必败;而曹操之所以赶回去是他朝中出事了,所以他一定要匆忙赶路,他既然发现你已经被打败了,他一定不再亲自断后,他一定率领前军往前面走了,断后的一定是打不过将军你的,所以你必胜。哎呀,张绣说,贾先生你真是料事如神啊!实际上我们看《三国演义》总说诸葛亮料事如神,会打仗,那比贾诩老实说是不如的。

在建安四年十一月那个投降了他、又背叛了他、又和他打了三仗的张绣主动来投降了,真的投降了,张绣这一次投降又是贾诩的主意。

当时是曹操和袁绍这两大集团在逐鹿中原,因此曹操集团和袁绍集团都要争取中间力量,争取第三种力量,因此他们也都在争取张绣。这一回袁绍的人倒是来得早,袁绍派了一个使节来见张绣,说你赶快投到我们这边来吧,这个政治斗争你可别站错了队啊,站错队是没有好下场的,我们袁大人如何如何。张绣还没有回话,贾诩马上站起来说,哼哼,麻烦使节大人回去告诉你们袁将军,就说我们主公说了,袁本初连自己的兄弟都不能容忍,还能容忍我们吗?就把袁绍的这个使节打发回去了。张绣一听,脸都吓白了,说先生啊,你这么一点面子不讲就把袁绍的人打发走了,我们怎么办呢?贾诩说这个事情很好办啊,张绣说怎么办啊?贾诩说,投*曹操啊!哎呀,张绣说,亏你想得出,你又不是不知道不是上回按你的计策我们都反叛过一次曹操了,我们去投降曹操?合着曹操现在又这么弱,我们去投他干什么?

贾诩说告诉你,这正是我们要投降曹操的原因。第一,曹操现在奉天子以令不臣,在政治上有优势,投*曹操对我们来说有理。第二,曹操现在势力比袁绍要弱,我们这么一点人马送到袁绍那里,那叫做年三十儿的凉菜——有我们过年,没我们他也过年;而曹操现在跟袁绍作对,他实力又不够,我们送上门去,那叫雪中送炭啊!这叫做有利。第三,据我看来曹操这个人胸怀大志,他要成就的是王霸之业,像这样的人不会计较个人恩怨,他一定是把大局放在个人恩怨之上,他一定需要我们这样一个反叛过他的人去投*他,这叫做有安全。将军你放心地去投降吧!

张绣想来想去,反正也没有什么别的出路了,那就投降曹操吧!果然,一听说张绣来投降,曹操是极其热情地去迎接他,拉住张绣的手问长问短,问寒问暖,亲热得不能再亲热,只字不提宛城反叛之事,当下摆下酒宴,盛情款待,而且立即约为婚姻,我们做个儿女亲家吧!给予极高地信任和款待。从此张绣成为曹操帐下一员战将,贾诩成为曹操幕中一位谋臣,而且曹操终其一生给予张绣的奖赏从来就是超过其他人的。张绣最后是封到了两千户,而曹操其他的那些人再封侯不超过一千户,完全在贾诩的预料之中。

曹操和贾诩的关系那是始终都很好。曹操对于张绣的态度是这样的,是既拉拢又防范,但装着不防范,做出一副不防范的样子;那么对于贾诩呢,是又感激又欣赏,感激他雪中送炭,欣赏他谋略过人。所以在欢迎张绣来投降的时候,曹操私下里拉着贾诩说,太感谢你了,使我信重于天下的就是先生。所以,曹操是诚心诚意地感谢贾诩,而贾诩也是算准了曹操会诚心诚意地感谢他的。因为在我看来,贾诩这个我们观众朋友可能不太熟悉的人物,有可能是三国历史上最聪明的人,他聪明在什么地方呢?洞悉人性,洞察人心,他总是能把他要打交道的人的心思摸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