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马天气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未来天气预报

文章内容

洛阳天气bbs_洛阳天气预报一周 7天

tamoadmin 2024-09-02
1.中国的风土人情2.有关于烟雨山水的婉约派诗词,尽量是雨中的山,雨中的水3.如何客观地评价吴三桂4.的作者1.第28届洛阳牡丹花会赏花启动仪式。时间:4月1日

1.中国的风土人情

2.有关于烟雨山水的婉约派诗词,尽量是雨中的山,雨中的水

3.如何客观地评价吴三桂

4.<<创龙传>>的作者

洛阳天气bbs_洛阳天气预报一周 7天

1.第28届洛阳牡丹花会赏花启动仪式。时间:4月1日上午9时。地点:隋唐城遗址植物园

2.河南省第28届洛阳牡丹花会开幕式暨邮票发行仪式。时间:4月10日上午9时。地点:新区体育中心广场

3.SHE世界巡回演唱会(洛阳站)。时间:4月10日晚8时。地点:洛阳新区体育场

4.华谊群星耀牡丹演唱会。时间:4月17日晚8时。地点:新区体育场

5.《新不了情》——蔡琴演唱会。时间:5月1日晚8时。地点:洛阳新区体育馆

6.洛阳牡丹灯会。时间:4月1日至5月5日。地点:西苑公园

7.洛阳市第20届民俗文化庙会。时间:4月11日至17日。地点:民俗博物馆

8.河洛百家绘石画增辉洛阳城活动。?时间:4月10日至5月5日。地点:山陕会馆

9.文明探源——中国书画艺术展。时间:4月10日。地点:新区体育馆

10.第五届牡丹花开幸福来万人相亲交友大会。时间:4月10至11日。地点:周王城广场

11.2010洛阳牡丹婚典。时间:4月10日。地点:国花园

12.洛阳“牡丹仙子”选拔大赛。时间:3月20日至4月25日。地点:洛阳电视台演播中心

13.第12届全国旅游城市国标舞公开赛。时间:4月2日至4日。地点:洛阳师范学院体育馆

14.第21届洛阳“泉舜牡丹杯”全国门球邀请赛。时间:4月5日至12日。地点:西工体育场门球活动中心?

15.健身操(舞)、健美健身。时间:4月17日至18日。地点:周王城广场

16.第28届牡丹花会鞭陀公开赛。时间:4月24日至25日。地点:洛阳新区体育中心广场

17.“西冷印社·中国印”洛阳特展。时间:4月下旬。地点:洛阳博物馆

18.“云林意蕴——无锡书画作品展”。时间:4月下旬。地点:洛阳理工学院

19.中日韩国际书法展及书画艺术交流会。时间:4月27日至5月3日。地点:市博物馆

20.第28届牡丹花会全国农民画展。时间:4月下旬。地点:洛阳美术馆

21.大学生诗歌朗诵艺术节。时间:4月10日至20日。地点:洛阳理工学院、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

22.?第28届洛阳牡丹花会投资贸易洽谈会.时间:4月9日上午10时.地点:华阳广场国际大饭店

23.第28届洛阳牡丹花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签约仪式.时间:4月11日上午11时.地点:华阳广场国际大饭店

24.中国青年企业家洛阳论坛.时间:4月10日至15日.地点:钼都利豪国际饭店

25.2010中国洛阳第九届名车展.时间:4月3日至5日.地点:西工体育场

26.2010中国洛阳春季房地产博览会.时间:4月24日至26日.地点:市房地产交易大厅

27.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论坛.时间:4月10日至12日.地点:钼都利豪国际饭店

28.乘高铁游洛阳赏牡丹品杜康活动.时间:4月1日至5月5日

29.伏牛山登山节.时间:4月15日至17日.地点:白云山景区

30.白云山高山牡丹游园会.时间:5月4日至5月30日.地点:白云山高山牡丹园

31.第二届黛眉山旅游文化节.时间:4月16日至4月20日.地点:新安县城世纪广场

32.2010年河南汝阳杜鹃花节.时间:4月25日至5月7日.地点:西泰山景区

中国的风土人情

《英雄传》最早是后来改为动画,是最后

田中芳树田中芳树,男,宇宙历负849年(公元1952年)生于系中太阳系第三行星上当时一个叫做日本的国家的熊本县。他以笔为刀,如麻,因此被誉为“杀尽众人的田中”。

BBS上曾经有人将田中芳树和金庸并称为“亚洲文坛的东方双璧”。这一句话引发了网上近一个月的关于“田中是否有资格与金庸并驾齐驱”的论战。人们之所以总喜欢将田中和金庸一较高下,也许因为他们二人的作品的确有不少可比之处。

其一,他们都是畅销作家。金庸的鼎鼎大名自不用多说,只用“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在国内田中芳树的名气似乎不及金大侠,但如果提到《英雄传说》,喜爱日本的朋友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仅国内盗版的《银英》就翻印了四次以上。

其二,二人都以精通中国古代历史而著称。

* 丰富的历史知识

田中的通常被称为“架空幻想”,甚至被划入科幻之列,但实际上田中所描绘的主题永远是“历史”——侧重于政治和军事的历史。田中的作品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真正意义上的“”,如《英雄传说》、《亚尔斯兰战记》和《创龙传》等;另一种是貌似的“历史”,如《风翔万里》、《长江落日赋》、《红尘》、《纐缬城绮惮》、《海啸》、《奔流》等等。后者讲述了有史可考的“真事”,他写这些书的目的只是为了“让读者能够以愉快的方式了解历史和人物而已”。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比如《风翔万里》中的花木兰、《红尘》中的梁红玉、《奔流》中的祝英台)的作用只是带领读者走入历史当中,通过他们的眼睛来观察历史,用他们的经历将一个时期内的历史贯穿起来。在田中的笔下,枯燥的历史变得有声有色,仿佛死去的时间又复活了一样。如果各位看过他的《风翔万里》,一定会对他将隋唐时期那段混乱的历史整理得井井有条的本事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是个日本人呀!)。他对中国历史的熟悉程度,实在是另绝大多数中国人望尘莫及。此外,田中还编译了《隋唐演义》、《岳飞传》、《杨家将演义》、《郑和航海记》等描述中国历史的著作,田中对书中出场人物的生卒年月都做了详实的考证,可见他严谨的写作态度和对中国历史的喜爱。(当然,从《英雄传说》等书中可以看出他的世界史知识的丰富程度也非同一般。)

* 冷酷的历史规律

和金庸相比,田中书中的“历史”的味道更浓一些。金庸所写的是某一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故事,由于最初连载在报纸上,书中充满戏剧性的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的是不断出现的奇遇和巧合。而田中的有整体的构想,本身就像是一部沉重的史书,推动故事发展的是历史的必然性,加上田中经常以后世历史学家的口吻使用类似“那一年某人**岁,距某历史的发生还有***年”的句式,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仿佛能听历史车轮前进时发出的不可抗拒的声音。田中笔下故事的发展也遵循着历史发展的规律,他在贯彻这一点上毫不手软。他在《英雄传说》里为了验证“英雄也会死于感冒或刺杀”的理论不顾读者的强烈反对杀死了莱因哈特和杨威利,这与金庸笔下那些总能逢凶化吉的主人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重读《银英》,就会发现田中早在“野望篇”的第一章中就曾经提到“世事盛衰无常,再强大的国家也终有灭亡的一天;再伟大的英雄一旦权力在握,日后必定腐化堕落。生命亦然。许多战场上勉力挣扎图存的勇士,因一场感冒断送了性命;在血腥权力斗争中获胜的人物,丧命于名不见经传的暗杀者手上。”这也许正是对莱因哈特和杨威利的命运的暗示吧。

金庸所着力刻画的是人和人的感情世界,而田中写作的重点则在于政治、军事以及宗教等等社会现象,即构成社会的人类的总体,所以他笔下的主人公通常是那些创造历史的帝王将相们,而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也往往是社会制度发生彻底变革的群雄逐鹿的历史时期。比如《亚尔斯兰战记》实际上所描绘的就是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而《英雄传说》的故事虽然发生在未来,其社会制度的实质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从故事的结局我们可以猜测田中的政治观点偏向于“改良”。他所赞成的是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比如《银英》中最终取的实际上是君主立宪的制度。

* 尖锐的政治批判

田中经常被说成有“政治洁癖”。这也许是因为他对所谓的政治家的腐败和政治阴谋进行了大但的揭露。比如《银英传》中的特留尼西特等人,使读者总是不自觉地联想起现实中的一些人和事,不由得对田中的敏锐洞察力和勇气佩服得五体投地(由于我没有田中的勇气,在此就不举例了)。尤其在《创龙传》中,因为故事发生在现代的日本,田中一改以往的“指桑骂槐”,对当今的日本进行了直接的毫不留情的抨击,他还在后记中号召读者“赶快去买此书吧,也许过几天就会被文部省列为了!”不过我个人以为,这样的书在日本仍能出版,可见现在的日本还是有一定言论自由的,使我不由得对日本也佩服了起来。正因为田中常常在嬉笑怒骂之间将政客们阴暗的伎俩轻松地抖露出来,明白得似乎连小学生都能读得懂似的,所以有人戏称他的作品为“政治学的小学教材”。

* 可望而不可及的民主

“所谓政治,永远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但在田中心目中最弥足珍贵的词大概就是“民主”了。对于“民主”与“专政”的辩论是他作品中的一大主题。最坏的民主和最好的专政究竟哪个更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田中本人倾向于选主,但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也存在一定矛盾之处。他的作品中最接近作者本人形象的人物是《银英传》中的杨威利。与历史的创造者莱茵哈特相比,杨是作为历史的评论者,即作者的代言人出场的。虽然田中在《银英传》中描绘了一个腐败的民主体制和一个在莱茵哈特的领导下近乎完美的专政政体,但正如书中的杨威利所说:“不能因火灾而否定火的价值。”而杨本人也为了自己心目中的“民主”而奋战到了最后一刻。深知民主政体也并不完美,且必将导致种种社会弊病的产生,田中也没有将其彻底根治的良策,但他相信至少与“专制”相比,“民主”是人类更好的组织形式。

田中所崇尚的“民主”主要是思想上的自由。虽然写的是历史,但他无疑是在“以古喻今”,作品中的很多情节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形。与金庸相比,田中笔下的人物更具有现代感,毫无封建思想的束缚。对于那些不择主君的愚忠的满嘴儒家道德的臣子们,比如《红尘》中的李若水,他所有的只是怜悯。他最蔑视的就是那些懒得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的“思想奴隶”们。他对广木不仁的民众们表现出了强烈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彩。“让有机可乘的其实是那些不愿花精力思考问题的沉默的旁观者。”“民众所喜爱的并非自主性的思考及随之产生的责任,而是命令、服从及责任免除。在民主政治中,该为政弊负责的是选择不合格的从政者的民众本身;而专制政治则不然,民众不愿自我表现反省,而喜欢轻松且不需负任何责任地大肆抨击为政者。”因此,要实现真正的“民主”,首先必须有民众的觉醒。

* 不可避免的战争

人类的历史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的,朝代的更替更是建立在无数的鲜血与枯骨之上。对于“战争”,田中也有很多睿智的评论。“有史以来,人类的思想大体可以分为两类:有些人认为存在某些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另一些人认为没有任何东西比生命更可贵。当人们发动战争的时候,就鼓吹前者;当人们想要停止战争的时候,就宣扬后者。于是,战争与和平就这样不断重复下去。”虽然田中崇尚和平,但并不否认战争存在的必然性。“在人类历史上原本就没有永久的和平,所以我也不会有如此的期望。可是,只要有几十年的和平就可以使时代富足了。如果我们必须为下一带留下某些遗产的话,我想最好还是和平吧。而把前一代遗留下来的和平维持下去,那就是下一代的责任了。如果每一代都不忘记自己对下一代的责任的话,那么大概就能保持长时间的和平了吧。如果忘记了这一点而把先人的遗产坐吃山空,那人类就得再从头开始了,那也不算坏事。”

* 不存在的正义

成者王侯败者贼,这是冷酷但客观的历史规律,并不存在永恒不变的正义。所以在田中笔下,那些以华丽的词藻来渲染“正义”的,往往是最不义之人。“我最讨厌的是把自己藏在安全的地方,然后赞美战争,强调爱国心,把别人推到战场上去,而自己在后方过着安乐生活的人。”“莫大的流血,国家的破产,国民的穷困。如果要实现正义就不能缺少这些牺牲的话,那么正义就好像是一个贪欲之神,丝毫不知廉耻地要求一件又一件的祭品。”

与金大侠所说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不同,田中对于“爱国主义”毫无赞美之意。“国家”是什么?一个阶级对令一个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或在战争中有共同利益的人的集合。所以对于战争双方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并没有讴歌的必要。“无论是名将或是愚将,其的记录是一样的。愚将了自己一百万人时,名将则杀了敌人一百万人。”“兵学所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成果。残酷地说,即是如何有效地杀死自己的同类。”在残酷的战争中,只有生存下来的一方才有资格谈论所谓的“正义”吧。

* 疯狂的宗教

宗教也是历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对战争的态度不同,田中给与宗教的是几乎完全负面的评价。比如《银英传》里的“地球教”、《创龙传》中的“神圣”、《亚尔斯兰战记》中的依亚尔达波特教和魔道士们,充当的都是小丑般不光彩的角色。田中对于宗教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它们所宣扬的对所谓“绝对真理”的盲目崇拜和消极遁世的思想。在《创龙传》中田中写道:“人可以不择一切手段,只为了贯彻宗教的信念;当神、国家、民族、思想这些名词成为一种疯狂信仰之时,理性与人道观念顿时灰飞烟灭,转移成无限的自我正当化,所以他们可以婴儿、在地铁散布沙林毒气、以机关枪扫射非武装的民众……”虽然田中认为“真理”可能是不存在的,但他并不主张逃避现实,比如在《奔流》中,他对南北朝时期梁的一代名君萧衍晚年信佛表示不屑。《银英》中他对“地球教”的回归地球的思想的评语是“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长大了就不能总睡在摇篮里。”而对于《亚尔斯兰战记》中的辛德拉国王那样将自己难以决定的事推给“神”去裁决的懦弱无能之辈,他更是进行了无情的嘲讽。

此外,廉价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与宗教一样都是田中痛斥的对象。“做坏事的人很少会拥有‘我在做坏事’的自觉,大多数人都是搬出爱啦、国家啦、教祖啦这一类将自己成正义英雄的理由。”他还曾经在《创龙传》中提到:要煽动士兵们的作战情绪,就不能把他们称作“士兵”,而应改称“战士”,因为后一种称呼让他们感到自己在为“正义”而战。他们需要的不是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什么是所谓的“正义”,而只是一种虚幻的荣誉感。

* 田中式的爱情

历史上的才子佳人是作家们争相描写的对象,田中则不同。对于田中笔下的爱情,读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总的来说,田中的作品是相当严肃的,绝没有“戏不够,爱来凑”的情况发生,书中虽不乏才子佳人,但并无缠绵悱恻的描写,故事中爱情占的比例相当小(真正偏重“爱情”的主题似乎只有《银英》外传《污名》中的“重要的不是谁爱着我,而是我爱的是谁”而已),而且似乎不如读者们所期待的那样浪漫。甚至有人怀疑莱茵哈特和他的王妃希尔德之间是否有真正的爱情,亦或只存在共同的利害关系。纵观田中的作品,可以发现他心目中的爱情并非花前月下的山盟海誓,而是表现为一种相互的信赖。女性对于男性的爱使她们全身心地信任和支持对方。比如《银英》中西尔德对莱茵哈特、菲列特利加对杨威利,《创龙传》中的鸟羽茉理对龙堂始等等,她们聪惠能干,都是“英雄”身边不可缺少的助手。不知现实中的田中夫人是否也属于这种类型。

其三,二者的作品都能做到“雅俗共赏”,这也是他们的能够畅销且经久不衰的原因。“雅”的思想内涵套上“俗”的外衣才能广为流传,深入人心。金庸和田中的作品都是“老少皆宜”的。有人醉心于金庸书中的出神入画的武功套路、跌荡起伏的故事情节,欣赏田中书中的波澜壮阔的宇宙战争或崇拜书中的超级帅哥;而另一些人则感叹于金庸对于人性的剖析和田中对于历史的思考。

不过金、田二者也有细微的差别。读金庸的的时候大家都是手不释卷,一气呵成吧?虽然田中的同样精彩,阅读的时候不得不时常停下来思考、消化,不然神经仿佛不能承受历史的重压似的。(对于田中的作品而言,“老少皆宜”中的“少”需要有个限度。一个小学生可能会手捧金庸大作读得津津有味,但他能不能读懂并欣赏田中的作品就很难说了。比如《银英》,出场人物的姓名又多又长,且一开篇就是在某些人眼中看似枯燥无味的史书般的“系史概略”,于是有些人就知难而退了。)虽然田中也重视故事情节,但他无时无刻不在试图将自己对于历史的思考融入情节之中,即使在如《创龙传》等较为轻松的作品中也不例外。田中书中的内容总是为了烘托主题而存在的,没有为了取悦读者而精彩的情节。

当然,作为畅销书,田中的作品在严肃中也不乏幽默。比如《银英》中“红茶王子”杨威利的大智若愚,《亚尔斯兰战记》中那尔萨斯对于绘画的自我陶醉,而幽默成份最多的作品要数被作者自己称为“搞笑家庭”的《创龙传》了,书中灵牙利齿的龙堂家四兄弟的斗嘴总是让读者笑得前仰后合。(看这部书的时候总觉得田中好像是在自娱自乐,四海龙王不需花飞机票钱就代替他本人完成了周游世界的梦想。)另外田中的作品中还存在一些另读者忍俊不禁的“田中定律”,比如“战场上的英雄=情场上的白痴”。看到莱茵哈特向米达麦亚请教怎样求婚的时候,各位都不禁哑然失笑了吧。

说到“田中式的幽默”,就不得不提起“田中式的语言”。在遣词排句方面田中芳树可谓与众不同。由于他的句子中经常出现又多又长的定语,加上中国的翻译水平不高,经常让读者看得一头雾水(比如《创龙传》的开头处写道:“托急剧的天气变化和即使预报再偏差也不会破产的气象局之福,感觉就好像是在棒球比赛九局后半被打出了再见全垒打”。圈子绕得够多吧?),于是就有人斥责他的语言过于生硬。(我强烈建议那些因为看盗版《银英》而得出“田中写的句子不通顺”的结论的读者们在看了翻译质量较好的正版书后再做结论。世界上可能会有语言不流畅的畅销书作家存在吗?)我个人以为田中的语言只是有“特点”,而非有“缺点”,他的文学水平并不逊于金庸。且不论他作品中严谨的整体构思和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只是语言的运用就有其独到之处。仅举一例以证明:

当杨威利被刺身亡之后,她的妻子菲列特利加有这样一段幻想:

“……在战乱已是长达一代以上的过去式的和平年代里,有一位老人,他曾是威名颇具的军人,但亲眼证实的人很少,也从未有人听过他吹嘘自己的武勋。年轻的家人对他寄予七分敬爱和三分淡然,他就这样过着靠退休金度日的生活。在日光室中放着一把大摇椅,连吃饭的时候他都坐在那里读书,静静的就像是椅子的一部分似的,日复一日,时间仿佛静止了一般……

有一天,在外面嬉戏的孙女一不小心将球从日光室的入口丢了近来,球滚到老人脚边。以前,老人总会缓缓地弯下腰,捡起球来给她。但这次他却像没有听见孙女的声音似的,动都不动一下。孙女走上前去,捡起球来,由下方仰望祖父的脸,觉得祖父的表情似乎在说些什么。“爷爷……”没有回答,阳光映照在老人入睡低垂的脸上。孙女抱着球,跑到客厅大声报告:“爸爸!妈妈!爷爷好奇怪呀!”声音传得好远好远,老人仍然坐在椅子上。永恒的静谧像海潮一样,缓缓漫过老人的脸……

菲列特利加认为,这种死法才适合杨威利。这景象宛然是在现实中真实发生过的,而不是想象中的情景。”

整段描述没有出现一个表现悲伤的词语,但却将那种欲哭无泪的感情渲染到了极至,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哀,以至于数年之后,那情景依旧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记忆中。

最后再说说“田色的标题”。独特的标题也为田中的作品增色不少。《银英》从“黎明篇”中“永恒的夜”到“落日篇”中“梦的尽头”,充分营造了“诸神的黄昏”的史诗般的悲剧气氛;《奔流》中的“建康之花、洛阳之梦”充满了诗意;《亚尔斯兰》中的“落日悲歌”和“征马孤影”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血色残阳的悲壮;还有《银英》中独具匠心相互呼应的“过去、现在、未来”、“混乱、错乱、惑乱”,“因剑而生”、“因剑而亡”……而像《创龙》中“最后一天的下午”、“最后一天的晚上”这种返璞归真又不失幽默的标题也并非是一般作家敢于使用的吧。

除以上三点之外,田中和金庸的作品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曾经被改编成。金庸的曾经被香港的李志清和新加坡的黄展鸣改编为。不过因为金庸作品的风格与现实更接近一些,所以被改编成**和电视剧的比较多。相比之下,田中的本身就具有剧本的潜质——唯美。这也是他与金庸在文风上最本质的不同。

唯美是中的一大要素,这一点大家应该没有什么疑问吧。少女表现为画面上的美形和人物的纯情,少年则力图刻画完美的“友情-努力-胜利”。而田中的在情节编排和人物设定上都有唯美倾向。(当然,将“唯美”一词理解为褒义还是贬义就因人而异了。)

比如《英雄传说》中为了不让莱因哈特和齐格飞之间完美的友情出现裂痕而在裂痕出现前让齐格飞为保护莱因哈特而死,从而留下一个完美的回忆。又因为“无法想象莱因哈特年老时候的样子”而让他的生命像火焰一样逐渐燃尽,使英年早逝的他在读者心中永远是那个“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的黄金狮子。虽然田中芳树的书中充满了历史的沉重感,但读他的书时读者尽可放心,《亚尔斯兰战记》中亚尔斯兰和部下们之间永远充满了相互信任,《创龙传》中的四兄弟遇到危机时总可以潇洒地取得胜利,而类似《英雄传说》中的带着“天真无辜”的表情的特留尼西特最终也难逃罗严塔尔的一枪……而像金庸的《天龙八部》中倒霉的萧峰不断被陷害这种让人读起来憋气的情节绝不会在他的书里出现。田中芳树惯于以一个后世历史学家的口气进行叙述和评说,在描绘历史车轮滚滚前进的残酷现实,对当权者的无能与腐败进行淋漓尽致的批判的同时保留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友情等等在各个时代都被人们所珍视的东西,这也正是他“唯美”的表现。

正因为追求完美,田中芳树才会在作品中对不完美的现实进行猛烈的批判。而且也许正因为追求完美,田中才会不遗余力的营造一种悲剧气氛——“杀尽众人”。因为只有死去的人才永远不会衰老,永远不会犯错误,永远保持完美。而且死亡总能给读者带来最强烈的震撼,看过《银英》的人一定会记得终章“梦的尽头”中莱茵哈特与安妮罗杰最后的对话:“姐姐,我又做梦了。”“梦还没有做够吗?莱茵哈特。”……虽然此处作者的笔调很平和,读者的心却仿佛一下子被抽紧了似的。《银英》结束时不仅主角,罗严塔尔等人气颇高的配角也死得七零八落。《亚尔斯兰战记》第一部中田中“”的业绩似乎不及《银英》,但他在后记里甚至说说要将第一部中比预先设定多出来的人物在后文中加以“删除”!第二部中人们的命运可想而知。也许用《红尘》结尾处梁红玉的一句话来概括田中的想法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活着,就是在看着自己以外的人不断死去的过程。”

至于田中唯美的人物设定:无需多言,只要想象一下如果把田中的作品改编成版……那简直是一场噩梦!像莱茵哈特、亚尔斯兰、龙堂家四兄弟这样的角色是绝不可能在地球人中找到合适的演员的。

正因为田中作品近似于的风格,他的代表作《英雄传说》和《亚尔斯兰战记》都有版和动画版,而最近他的由CLAMP配插图的新做《创龙传》也被改编成了动画。著名的插画大师天野喜孝也曾为《亚尔斯兰战记》和《创龙传》画过很多经典的插图。说到由道原かっみ改编的《银英传》的版和后来长达110话的OVA,很多事先看过原著的人都不能接受中的人物形象设定,也许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但都近乎完美的莱茵哈特的形象吧。不过田中本人对道原かっみ的人设倒是持肯定态度。道原かっみ在熟读《银英传》的基础上将正传和外传的内容结合起来绘成,她的改编还是相当成功的。相比之下,中村地理笔下的版《亚尔斯兰战记》过分拘泥于原著,内容毫无新意,画技也不够完美。由神村幸子绘制的动画版《亚尔斯兰战记》就要成功得多。紧凑的剧情,完美的人物形象、宏伟的背景音乐和战争场面使这部剧场版的《亚尔斯兰战记》成为日本动画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以上是我苦读田中多年的一点心得体会,由于引文过多,难以一一核对,有些仅仅是凭印象的复述,难免有疏漏之处,还望各位见谅。至于田中与金庸的高下之分,似乎是一个永远不会有统一答案的问题。他们文风迥异,但无疑都是非常成功的作家。就我个人而言,喜欢田中的作品更多一些。也许是因为更喜欢他作为历史旁观者的客观而富于智慧的评论,喜欢他笔下人物现代的价值观和他唯美的风格吧。

在人类沧桑的历史面前,个人是如此的渺小和无知。随着田中的笔静观历史的变迁,能够暂时抛开现实中的纷繁琐事,得到心灵上的平静,并以史为镜,反思现实的生活。这正是我阅读的目的。

……传说结束了,历史才刚刚开始……

——宇宙历负802年12月9日深夜于太阳系第三行星——

有关于烟雨山水的婉约派诗词,尽量是雨中的山,雨中的水

风土人情:风--当地的民风,民俗。 土--地理特性(区别与他处的山山水水) 也包括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美食。 人--当地的人文,文化。 情--待人接物,礼节以及生活习惯。 总之风土人情 就是 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

云南十八怪

云南因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区,受纬度位置和垂直高差双重影响,气候类型多样,南方是热带季风区形成的河谷盆地,东部是被形容成"万紫千红永不凋"的冬暖夏凉气候。云南还是中国少数民族成分最多的省份,除了汉族以外还聚居着有彝、白、壮、傣、纳西、藏、瑶族等其他25个民族,占了全省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正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风貌,特殊的气候状况,多彩的民族风情,奇特的风俗习惯,产生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奇异现象,随着远来的游人、匆匆的过客们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短暂的足迹并离开之后,他们所耳闻目睹的那些奇闻异趣也逐渐流传开来,并每每被冠以怪"字,也因而流传下"云南十八怪"、"云南二十八怪"、"云南八十一怪"等说法。

云南第一怪:

鸡蛋用草串着卖:老乡们为了便于买主携带所购买的鸡蛋,又不被碰坏,便以竹蔑或麦草贴着蛋壳编,每个都隔开,十个为一串,可以挂在墙上,想吃的时候便吃几个拿几个。

云南第二怪:

摘下斗笠当锅盖:云南竹林较多,因此许多用具都以竹子为原料,而锅盖就形似于内地的斗笠,只是顶略小一点,便于抓拿,而且用此做锅盖,透气保温,做出来的饭更加清香。

云南第三怪:

三只蚊子一盘菜:云南的许多地区,天气较为炎热,终年蚊蝇不绝,特别是野地与牲畜圈里的蚊子个头都比较大大,故夸张说3个蚊子一盘菜。

云南第四怪:

火筒能当水烟袋:当地人抽烟所用的烟袋很像内地的吹火筒,只不过吹火筒是往外吹,而它是往里吸,烟气经过水过滤,可以减低焦油的浓度,味道更加清凉香醇。

云南第五怪:

糌粑被叫做饵块:云南产大稻米,特香糯,把大米蒸熟舂打后,揉制成长条形的半成品,可炒吃、煮吃、蒸着吃,颜色白如雪,象内地做的白米粑,当地称饵块。

云南第六怪:

背着娃娃谈恋爱:少数民族期盼人丁,盛婚后数日媳妇便回门了,等有了娃娃再回婆家与丈夫相聚,开始真正的谈恋爱。

云南第七怪:

四季服装同穿戴:云南地区气候多变,夏天不热冬天不寒,白天和晚上的温差较大,可以说是冷热瞬变,在街上四季服饰随处可见,长的、短的、厚的、薄的,颜色艳丽,绚丽多彩。

云南第八怪:

蚂蚱能做下酒菜:云南许多地区的人都有吃虫的爱好,变害虫为佳肴,化昆虫为美味,所以蚂蚱、蝗虫等,都因为油煎之后,焦脆鲜香,而成为了美味的下酒菜。

云南第九怪:

姑娘被叫做老太:云南有些地区口音娘娘不分,喊姑娘其实就是指姑与娘,而把姑姑与娘娘喊为老太,所以你问姑娘他说老太,喊老太也就是内地人所称的小姨。

云南第十怪:

和尚可以谈恋爱:云南与几个信奉佛教的国家接壤,而佛教国家的男子上寺庙当和尚就像内地上学读书或服兵役一样,到时还可以还俗结婚生子,受其影响,边民也穿和尚服谈恋爱。

云南第十一怪:

老太太爬山比猴快:云南多高山深谷,当地的妇女们从小到老都勤劳无比,爬山越岭、种地砍柴都习以为常,因此练就了一身矫健的身板与脚劲,七八十岁的老人登山往往如履平地。

云南第十二怪:

新鞋后面补一块:少数民族妇女在绣花鞋后面,用布巧做鞋曳,上面绣花精心点缀。既美观又有挡灰挡泥的实用价值。

云南第十三怪:

汽车还比火车快:由于有许多的高山峡谷,所以云南境内的铁路坡度很大、弯道较多,使得火车的速度特慢,形成了火车没有汽车快的独特景观。

云南第十四怪:

脚趾常年都在外:云南到处崇山峻岭,行路较不方便,爬山跑路多了会有较多的脚汗,于是就做成浅帮鞋,露出脚趾,能够感到更加凉爽。

云南第十五怪:

娃娃全由男人带:云南的妇女们历来勤劳,所以很多外面的活都由她们来干,而男子们相对来说却比较清闲,大多都呆在家里带孩子。

云南第十六怪:

花生蚕豆数着卖:旧时滇省民风多纯善,喜欢以物易物,耻言商品交易,故花生蚕豆等物品都数堆卖,人心就是秤一杆。

云南第十七怪:

这边下雨那边晒:这句话是用来形容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十里不同天的多变气候的。相差十里便会有不同的天气景象,而同一座山的两面也是一面艳阳天,一面雨倾蓬。

云南第十八怪:

四个竹鼠一麻袋:山区竹林很多,有繁茂的竹笋。食竹笋的鼠多肥硕,形壮与家鼠有很大差相异。用这样的山珍待客真是赛过鸡鹅。

://bbs.pep.cn/thread-412848-1-1.html里面有好多,去看看。

如何客观地评价吴三桂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诉衷情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好事近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添字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摊破浣溪沙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摊破浣溪沙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欧阳修

蝶恋花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玉楼春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浪淘沙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蝶恋花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

玉楼春

樽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少年游

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临江仙

池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畔有堕钗横.

蝶恋花

面旋落花风荡漾,柳重烟深,雪絮飞来往.雨后轻寒犹未放,春愁酒病成惆怅.

枕畔屏山围碧浪,翠被花灯,夜夜空相向.寂寞起来褰绣幌,月明正在梨花上.

桑子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桑子

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

兰桡画舸悠悠去,疑是神仙,返照波间,水阔风高扬管弦.

桑子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桑子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飞盖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

桑子

清明上已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桑子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桑子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桑子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桑子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阮郎归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栖.

南歌子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去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

临江仙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鹤冲天

梅谢粉,柳拖金,香满旧园林.养花天气半晴阴,花好却愁深.

花无数,愁无数,花好却愁春去.戴花持酒祝东风,千万莫匆匆.

秦观

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减字木兰花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依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望海潮 星分斗牛,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豪俊气如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追思故国繁雄。有迷楼挂斗。

月观横空。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拚千钟。

望海潮 秦峰苍翠,耶溪潇洒,千岩万壑争流。鸳瓦雉城,谯门画戟,蓬莱燕阁三休。天际识归舟。泛五湖烟月,西子同游。茂草台荒,苎萝村冷起闲愁。何人览古凝眸。怅朱颜易失,翠被难留。

梅市旧书,兰亭古墨,依稀风韵生秋。狂客鉴湖头。有百年台沼,终日夷犹。最好金龟换酒,相与醉沧州。

望海潮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忆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

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水龙吟 小楼连远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朱帘半卷,单衣初试,清明时候。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卖花声过尽,斜阳院落,红成阵、飞鸳甃。玉佩丁东别后。

怅佳期、参差难又。名缰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花下重门,柳边深巷,不堪回首。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向人依旧。

八六子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划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柳永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亦作“凝眸”)。

定风波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享单。终日恹恹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黄莺儿

园林晴昼春谁主。暖律潜催,幽谷暄和,黄鹂翩翩,乍迁芳树。观露湿缕金衣,叶映如簧语。晓来枝上绵蛮,似把芳心、深意低诉。

无据乍出暖烟来,又趁游蜂去。恣狂踪迹,两两相呼,终朝雾吟风舞。当上苑柳农时,别馆花深处,此际海燕偏饶,都把韶光与。

雪梅香

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

临风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无憀恨,相思意,尽分付征鸿。

彩云归

蘅皋向晚舣轻航。卸云帆、水驿鱼乡。当暮天、霁色如晴画,江练静、皎月飞光。那堪听、远村羌管,引离人断肠。此际浪萍风梗,度岁茫茫。

堪伤。朝欢暮宴,被多情、赋与凄凉。别来最苦,襟袖依约,尚有馀香。算得伊、鸳衾凤枕,夜永争不思量。牵情处,惟有临歧,一句难忘。

古倾杯

冻水消痕,晓风生暖,春满东郊道。迟迟淑景,烟和露润,偏绕长堤芳草。断鸿隐隐归飞,江天杳杳。遥山变色,妆眉淡扫。目极千里,闲倚危樯迥眺。

动几许、伤春怀抱。念何处、韶阳偏早。想帝里看看,名园芳树,烂漫莺花好。追思往昔年少。继日恁、把酒听歌,量金买笑。别后暗负,光阴多少。

玉蝴蝶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创龙传>>的作者

后来有人考证说,吴三桂是忠于明皇室的。当年之所以引清兵入关,是因为当时背景正在闹瘟疫,所以北京城明军迅速败亡,而同时李自成军队也患上瘟疫。吴三桂想先引清兵入关,利用瘟疫是多尔衮和李自成两败具伤,最后自己坐收渔人之利。

当然这是一家之言。信不信就看你自己了。

——————————————————————————

在中国历史上1644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崇祯十七年、永昌元年、顺治元

年,北京这座千年古都,城头变幻大王旗,一年之内,紫禁城的龙椅上坐过三个皇帝。

三百六十一年间后人对那一年发生在北京的历史,以及对中国的影响的探讨经久不衰。

幼时接触这段历史,是读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 。在那个贫乏的年代

,一遍又一遍读那本小册子。这篇成于抗战末期的名文,形成了大顺军入城后腐化变质

的观点,以至几年后大军进北京之前,也据此告诫就要夺取天下的***人,一

定要吸取李自成的教训。

历史真的是这样吗?究竟是什么原因使1644年春天的北京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明王朝从万历年间开始走向衰败,灭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是渡不过崇祯十七年

?崇祯虽然为人猜疑多变,可是在明朝的皇帝里面还算是个勤政的好皇帝。北面,满清

皇太极新丧,多尔衮上台,内部不稳,暂时不会大举入寇。各地民变蜂拥,可是富饶的

江南完好无缺。唯一的燃眉之急就是李自成,为什么偏偏就躲不过去?

李闯虽然一路斩将,也不过占了山西。明朝重京畿而轻外省,历来在北京集结重兵

。三大营号称47万,虽然虚额很多,但半数应该有的。战斗力固然不强,可是满清多次

兵临城下,京营也算得上久经战阵。北京的城防甚为坚固,自俺答以降,多次外敌兵临

城下都无法攻破。崇祯年间满清也多次打到北京,京营野战也许不济,守城起码能坚持

数月,此外还有红衣大炮的帮助。闯军攻坚能力很差,一个宁武关就损失上万精锐,为

什么攻北京如探囊取物?

崇祯迟迟不南迁和命太子南下也不好解释,君王死社稷是壮烈,可是有哪一个愿意

当亡国之君的。和其他朝代不同,明以南京为陪都,太子驻南京前朝也曾有过。崇祯不

至于昏庸到这种程度,以致后来因为皇统的问题使南明覆灭。可以说崇祯在闯军逼近时

是不相信城陷的,而且文武也有这个信心,否则早就四散逃亡了。

有一种说法是崇祯狠百官有逃命的企图,故意不让太子南下,大家一棵树上吊死,这种

推测未免太离谱。应该说崇祯在闯军逼近时是不相信城陷的,吴三桂不日即到,一旦闯

军顿于坚城之下,各地的勤王兵马也会陆续开到。崇祯不需要长期守城,只要能坚持个

把月就会转危为安。

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李自成兵临城下之际,派出太监杜勋为使与崇祯议和,开出

的条件是:“议割西北一带分因而王,并犒劳军银百万,退守河南”,“愿为朝廷内遏

群寇,尤能以招兵助制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眼看就要进城了,竟然开出这么优惠

的条件?而崇祯在社稷颠覆的时刻居然不应允。李自成已经占据了陕西河南,割不割都

一样。而且他也已经自立为王了,现在就是掏出一百万银子的事,还可以借助他去剿灭

张献忠等寇,甚至抵抗满清。即便将来尾大不掉,也比城破国亡强一万倍。设崇祯接

受这个城下之盟,李自成就会解围而去,丢掉到手的胜利。

1644年3月17日,攻城的前一天,城里城外双方认定北京牢不可破,这个错误判断

从何而来?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大顺军东进,其目的不是要夺取天下,而是掠夺。后人因事而

论,认为李自成以为时机成熟,所以来取北京。实际上东征路上他几次想后撤或者转向

,尤其是宁武关损兵折将以后。如果不是大同守军来降,也许就返回或者改道下江淮。

甚至到了北京城下,大顺的君臣依旧没有想到有可能轻易破城而入。

入城出城劲四十天,经山海关一战,之前攻无不克的大顺军溃不成军,从此没有打

过一场像样的战役。如果说是腐化变质的话,四十天内截然不同很难令人相信。自古入

京的叛军不少,比闯部更贪婪的比比皆是,从来没有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失去战斗力的。

比如黄巢部,撤出长安后还能够南征北战。相比之下,闯部是进入京城时间最短的,可

是战斗力下降得最厉害。

如果说李自成的部队本来如此,又很难解释之前的战绩。有人认为他带入京的没有

那么多人,山海关一战精锐丧尽。可是留守陕西的部队那?还有一种说法是流寇的缘故

,所以太平天国才能长久些。可是太平天国也是流寇,只是到了南京以后不走了。李自

成此时已经在西安扎下基业,算不上流寇了。东进时后方和沿线肯定留下不少人马,这

批没有受到损失的人马怎么也没有战斗力了?

崇祯守不住北京是因为众叛亲离,李自成为什么称帝后马上撤走。山海关一战,吴

军和清军是惨胜,连乘胜追击的能力都没有。李自成虽然伤亡惨重,可是没有全军覆没

,为什么不依托北京完整的城防死守一下?李自成率20余万人讨伐吴三桂,他带进京的

远不止此数。当时北京新定,一定会在北京留下重兵。还有三大营的降卒,这些加起来

应该还有几十万,为什么不守一下,而是仓皇而去,让吴三桂追得如丧家之犬?

还有一种说法,在山海关损失的是李自成的精锐。即便这样,其他二流部队应该也

有一点的战斗力。李自成不会把所有精锐都带到山海关,因为京城三大营的降卒那么多

,需要留下亲信和精兵看守。

李自成纵横几十年,所部是各股流寇中战斗力最强的,即便受损失,也不至于没有

还手之力。还有其部下将领,为什么这些久经战场的将领撤出北京以后就再没有出色表

现?这种全军判若两人的情况究竟是为什么?相比之下,张献忠部也是一战而溃,后来

还有李定国连斩名王,李自成手下为什么这么草包?

进京之前也进过城,洛阳西安,这些都是大城市,为什么偏偏进北京就彻底腐化了

?从北京撤出来,最后连西安都守不住,李自成被杀也好出家也罢,最后不是众叛亲离

,而是有一支人群众多就是不能打仗的大军。

李自成带到北京的不是乌合之众,留在各地的也不是摆设,在山海关和关宁铁骑交

锋时表现不俗,也说明腐化之说不正确。起码在山海关前,闯部是能战的,为什么只有

一战之力?

再看看在这时举足轻重的吴三桂,三月七日接旨,三月十日放弃宁远,三月十六日

到达山海关,对于一支军民搀杂的20万人来说,这个速度不应该是故意磨蹭了。吴三桂

是可以丢下百姓飞奔北京,可是当时李自成还没到北京,没有必要十万火急。三月十八

日,尚未安置完毕官兵家眷和辽东百姓的吴三桂出兵救援京畿,然而这一天京城已经沦

陷了。这个时候,说明吴三桂是全心全意救驾的。

三月二十三日,接崇祯死讯传,吴三桂归降大顺。三月二十七日,吴三桂到达距离

北京约二百六十余里的玉田,获悉大顺军在北京**掳掠,拷打文武贵戚索要金银,吴家

亦牵连蒙难。是夜“恫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掉头奔袭山海关。这四天中

发生了什么?

吴三桂叛后,李自成亲征,说明在他眼里吴三桂是个劲敌,否则派刘宗敏等就可以

了。这么重要的一个人,为什么几天都等不了,非要上吴家索要金银和陈圆圆?明朝官

员投降的很多,对拥兵的武将,李自成从来是优待的,为什么偏偏对吴三桂这么严厉?

说明拷打吴襄甚至索要陈圆圆都是子虚乌有。即便是真有此事,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

,手下的军士也未必肯。当时各地相继投降,怎么唯独吴军铁板一块,他要降就降,要

叛就判?为明朝报仇也说不过去,因为吴是先降后叛,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吴三桂是辽东军人集团的代表,不是个鲁莽的武夫,所作所为要从辽东军人集团的

利益着想,否则部下不会绝对服从的。背关和李自成决战,风险极大,即便满清相助,

以之前李自成驰骋中原的势力,胜负很难预料。在人心不稳的崇祯十七年,为什么吴三

桂部队就那么齐心?

山海关一战,吴部伤亡惨重,居然能对李自成穷追不舍,连战连胜,和在山海关前

势均力敌的情况截然不同。可是为什么又突然不追了,就因为李自成放归陈圆圆?吴三

桂这么重色轻家仇国恨的话,怎么可能有人为他卖力?满清也不会让他西南王之的。

最后是满清,山海关一战只动用了两个旗,可以说和其他北方游牧民族相比,满清

夺取华北是最容易的。主力完好,春夏之际正好用兵。可是为什么这一年除了西追李自

成外,没有下江南,而听凭南明小朝廷建立?雄才大略的多尔衮加上范文程洪承畴,都

应该知道最危险的不是流寇,可是明之正朔。其后果然有李定国,郑成功高举复明的大

旗,只不过功亏一篑。还有那些以抢劫为目的的满清亲贵,都应该知道西北残破,江南

才是富饶之地。为什么满清白白地耽误了这一年的时间?如果没有左良玉清君侧,清兵

或许很难渡江,宋金的故事又要重演了。

1644年3-4月间的北京,什么东西牵动着历史?

历史在后人眼里是规律是必然,在当时人眼里是无序是偶然。大大小小的偶然造成

历史,起码是局部的历史变幻莫测。这些偶然往往被史家忽视,因为他们眼里是既成事

实。历史不可能设,但历史中的偶然性或者说被当时人甚至现代人忽视的东西往往是

历史的真正动力。

在这个星球上,人类是主宰,可是除了人类之外,还有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这些

非人为的东西一样能造就历史,因为历史不仅仅属于人类,历史是这个星球的日记。164

4年在北京,决定历史的不是哪个人,哪一群人,而是无处不在的肉眼看不见的细菌。

1644年,人们还不知道细菌为何物,尽管它们比人类的历史长得多。在中国的

历史记载中,大疫往往代表着细菌造成的传染病流行。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后期,大疫

在北方多次流行。从万历年间开始,山西开始出现瘟疫。崇祯六年,山西出现疫情,十

年山西全境大疫,十六、十七两年为高峰。河南江苏在崇祯十三年到十七年间也多次出

现大疫。北京附近,崇祯十三年,顺德府、河间府有大疫。崇祯十六年,通州、昌平州

、保定府均有大疫,并且传入北京,明史云:“京师大疫,自二月至九月。” 和山西的

情况一样,在初次流行的第二年,也就是崇祯十七年,北京大疫进入高峰,高峰期正是

三、四月间。

这个横行华北的大疫究竟是什么?“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是人类

历史上最重要的烈性传染病:鼠疫。当时人们不知道传播途径,因为每次流行都见到死

耗子,知道和耗子的死亡有关系,因此得名鼠疫。250年后,日本人北里柴三郎和法国人

耶尔森从香港鼠疫病人身上分离出一种杆菌,证明这种杆菌是鼠疫的病源,人们才开始

对鼠疫有了认识,并且找到了防止手段。可是在1644年,面对鼠疫,人们只能束手待毙

历史上最有名的鼠疫流行是十四世纪消灭了欧洲将近一半人口的黑死病。黑死病是

通过跳蚤的叮咬在耗子之间、耗子和人之间传播的。其发病很快,死亡率极高。但这种

病初发地要高温潮湿,象地中海边的意大利。同时卫生条件要很差,跳蚤老鼠到处都是

。华北在明代虽然卫生环境不怎么样,可是气候干燥有冬季,不适合跳蚤大规模繁殖,

为什么也流行鼠疫?和黑死病不同,在华北流行的鼠疫潜伏期长,死亡率没那么高,身

上没有黑斑,往往有出血现象,以致迄今还有人认为不是鼠疫。

这个问题在20世纪初东北鼠疫大流行时由一代名医伍连德找到答案,证明鼠疫有两

种。引起黑死病的是腺鼠疫,通过跳蚤传播。在中国北方流行的是肺鼠疫,通过呼吸道

传播,有效预防的方式是戴口罩。口罩口罩,1644年人们哪里知道何为口罩。直到359个

春天以后,北京才做到全城口罩,这一次是萨斯,也是经呼吸道传播的烈性传染病,高

发期也是春天。

这也证明了,北京春天干燥的气候适合呼吸道传播的病源生存,使它们在离开人体

后能存活一段时间。流感如此,萨斯如此,鼠疫也如此。当李自成兵临城下的时候,北

京城里鼠疫正好是突然爆发的关键时刻。联想一下萨斯在北京时,那种恐慌的情况,如

果有敌人,怎么能守得住?三个城垛一个兵,北京才有多少城垛?三大营再虚额,十分

之一也会有吧。“鞭一人起,一人复卧如故”,这难道是人心涣散?杀一警百不就行了

,李自成部素来凶残,难道大家情愿受死?是因为鼠疫流行,感染以后身体虚弱,无能

为力。

北京人满为患,正好利于鼠疫流行。鼠疫在生活环境差的百姓和士兵中间流行,官

僚家庭受波及很小,所以在深宫里的崇祯不知道,在城外的李自成也不知道,这才有议

和的故事。等到李自成想惩罚性地攻一下城,没等开始,守城的别纷纷献城。这是因为

大家都知道守不了。如果没有鼠疫,再不济事,靠着大炮和坚固的城防,怎么说也能坚

持几天吧?

李自成就这样连自己都不敢相信地轻易地进了北京,同时连自己都不敢相信地发现

他梦里繁华的京城现在如同鬼域。

不管是不是鬼城,进了京的没有人肯退出去。李自成在西安已经立国了,这么轻易

地进北京,不登基等什么那?于是大顺的精兵良将就在北京住下了,不是住兵营就是住

民居,降卒也要收编,无数的密切接触机会。鼠疫便开始在这些外地人中间流行开了。

四十一日迅速丧失战斗力,不是北京的花花世界,而是满城的咳咳细菌。

既然已经拿下京城,为什么那么急向官员们追缴,难道不知道稳定人心的重要性?

可是李自成没有办法,宫里空荡荡,老百姓贫病交迫,只有官员有油水,万一哪天瘟疫

扛不住了得赶紧撩脚丫子。其实这并不是李自成所部一家所为,古来叛军入城,都是烧

杀**掠夺,以已经被丑化了的历史记载来看,李自成算是文明的,多少次王公贵族被屠

杀的,也没听说那么快就丢了到手京城的。

李自成讨伐吴三桂,人数为什么争议很大,就是因为瘟疫流行,减员严重。可是为

何在山海关前李自成一度占优?这还要说说肺鼠疫,这类鼠疫的潜伏期可以长到 20多天

,也就是感染了20多天才发病。这种长潜伏期的烈性传染病流行面广,因为未发病时和

正常人一样,可以继续感染别人。李自成带到山海关前的部队,正是剩下的还未发病的

那部分人,战斗力还在。这批人在山海关战死了一部分,逃回来的也陆续发病,于是李

自成手下全是鼠疫病人,即便是痊愈的也非常虚弱,能跑路就不错了。这就是为什么李

自成从山海关下来,不能守北京,离开北京也连战连败。一路退一路把鼠疫流行过去,“

凡贼所经地方皆大疫,不经者不疫”。各地留守的部队也染上鼠疫,于是弃山西弃西安

最后败死九宫山。那支无敌的雄师被鼠疫消灭了,联合南明时已经是乌合之众。

历史上瘟疫造成大军死亡几成的记载比比皆是,行军打仗,最怕瘟疫。李鸿章便深

有体会,考察西洋军事最大的感慨就是西方部队以医官为重,这才开设北洋医学堂,培

养军医。在古代那种卫生条件和医疗水平之下,一旦军营出现瘟疫,整个部队便不战而

溃,多少次到手的胜利就是让瘟疫夺去的,李自成也一样,只不过他丢的可惜,丢得让

人感慨,才让后人忽略了瘟疫的作用。

出西安之时,摆在李自成面前是两条路,一是经营河南湖北,夺取江淮,二是进逼

北京,最后他取了顾君恩的中路直进策略。从夺取北京的结局来说,是个好计谋。可

是暗中看不见的鼠疫之手,让在皇位上屁股没有坐稳的李自成急速败亡。如果取稳扎

稳打的策略,先把占领的地盘稳固了,然后在夺取北京,结局会截然不同。明朝灭亡是

迟早的事,在北方除了满清以外,没有别的叛军跟他争,多等一年有何不可?这就是所

谓死催。

坚持讨伐吴三桂,也是一着臭棋。吴三桂不会主动进攻北京,也不会投降满清。大

军压境,只能把吴三桂推向满清。如果占领北京以后马上解决吴三桂,那时军容尚整,

可以以战逼降,是李自成唯一的机会。古人迷信,往往将大疫归于天意,这场大疫,断

送了崇祯性命,也使李自成手下离心离德,无人效力。

后人分析李闯败亡,奇谈怪论层出不穷,偏偏就忽略了这个时机的问题。李自成以

宋献策为军师,观天象占卜,可惜不会看显微镜。李闯之败,怪只怪天时。

三月二十三日到三月二十七日之间,吴三桂降而复叛,原因不是因为知道家人受虐

待,而是知道了京城的虚实,知道大顺军瘟疫流行,他才敢背关一战。手下那批辽东军

人和他一样在瘟疫中看到了称雄的希望,所以才义无反顾的追随他返回山海关。

吴三桂的算盘,李自成在大疫中不会与他交战,几个月后让瘟疫折磨得七七八八了

,北京就是他吴三桂的了。到时候或者扶植新君,挟天子以令诸侯,或者以华北而割据

。人在辽东的吴三桂,因为家人在京,北京大疫的情况他很清楚,也会料到会流行到秋

天的,所以才敢冲天一怒。

人云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是想借清兵灭流寇,然后用金银财宝把清兵哄回去。吴三

桂自幼和清兵为敌,那儿会这么天真。何况满清还有范文程洪承畴,他这种把戏焉能瞒

得过去?吴三桂不会不考虑引清兵入关,重则千古罪人,轻则也是石敬塘。历史上这种

引狼入室的,有哪一次轻易回去的?

吴三桂知书达理,不会冒此罪名的。他的真实想法,是把满清也引进疫区,让这场

瘟疫帮他消灭两个大敌。到达北京之后,吴三桂没有在疫区停留,率军猛追李自成,他

知道现在是最好的时机,尽管他手下伤亡很大,可是李自成已经无还手之力了,而且他

不能留在北京让手下失去战斗力。追了一半不追了,也是因为部下也

开始发病了。

山海关前“暴骨盈野,三年收之未尽也”,满清入关后安葬崇祯,为什么不下令地

方官员收尸,而听之暴露荒野?这不象是新王朝的气象。原因还是瘟疫,病尸谁敢收?

清军入关后,一部分随吴三桂追击李自成,此外还有很大一部分人马,就驻扎在北京无

所事事,当年除了顺治登基就没有一丝南下的打算,看着南京那里建立小朝廷渐渐成了

气候,其原因也是入京以后染上瘟疫了。吴三桂的绝户计几乎成功了,可惜,还是天时

。满清入关是因为天时,坐稳了还是因为天时。

历史记载,鼠疫在北京和华北的确流行到1644年九月,可是满汉分治,满人和汉人

没有杂居,接触的机会少,加上满人入京天气已经开始热了,离开人体的细菌不容易存

活,鼠疫便没有象大顺军那样大规模在满人中传播。即便这样,还是有一定程度的流行

,造成当年满清无力南下。

可是正和山西的情况一样,连续流行两年后,第三年不流行了。烈性传染病流行过

程中一些迄今为止无法解释的自然规律甚至在今天,科学家们也只能说是天意。不仅164

5年不流行,其后几年也只是小规模流行,为什么?顺治二年开始风调雨顺,天气不再干

燥了,于是大规模鼠疫就没有了。吴三桂的妙计终归敌不过天时。

鼠疫这个黑暗中的手在当时和后世造成对满清战力过高的估计,因为连纵横中原的

李自成都一战而溃,人们普遍认为满清部队的战斗里很强。实际上从后来郑成功、李定

国的战绩上来看,率领那种算不上雄师的部队都能几乎席卷南方,满清部队的战力没有

那么厉害,因为入关是没有多少人,全是后来投降加入进去的。所谓八旗子弟三代不能

战,不能说不对,可是也没有那么绝对。

满清以十万之众夺取天下,鼠疫帮了大忙了。今人赞许多尔衮,可是历次北方民族

侵入中原时,其领袖人物在能力上堪与多尔衮并肩的比比皆是,那些民族除了蒙古外,

都没有如愿,就是因为没有鼠疫这个天时。

三国演义为了扬刘抑曹,产生了一句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自古占

地利的都是取守势,夺天下靠的是中原逐鹿,靠地利的最多是偏安。人和就更谈不上

了,人心如铁、官法如炉,朝代更替时哪一次不是如麻、血流成河?所谓人心向背

是因为老百姓厌倦战争,支持强大的一方而已。因此,最重要的还是天时,三国归晋,

那地利与人和不是都输给天时了?

三国演义,演义耳!所谓天时,有天下大势和机会,也有自然环境的影响,这里面

包括疾病的流行。唐末梁晋之争,开始梁军占尽优势,几次包围太原,都因为大疫,士

卒损失过半而罢兵,最后输给了晋军。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种不可预料才是让历史

缤纷多彩的内在原因。

明朝为什么祸不单行?流寇北虏还有鼠疫,可以说天欲亡明。但是仔细探讨一下,

究竟是什么导致明朝灭亡?退一步说为何1644年北京一年三变天?满清的问题先放在一

边,流寇和鼠疫其实同源,都是因为土地兼并。

老百姓丢掉了土地,出路有两条,一是成为流民饥民,最后走投无路加入流寇。二

是去开荒,大批的失去土地的农民经山西去草原垦荒。草原原来是野鼠的地盘,人逐步

侵入耗子的领地,这样也接触了一直存在于野鼠群中的鼠疫。万历年开始山西经常性地

流行鼠疫,正是因为草原被逐渐蚕食的原因。

为什么偏偏就李自成倒霉?这说要从流行病的传播过程说起。染病不象中毒,把耗

子药往井里一撒,吃完饭全村的人都翘了。传染病或者从动物到人、或者从人到人,都

是一传一或者一传几的形式,一开始是点,然后是小规模的面,最后是大规模的铺天盖

地。从点和面到铺天盖地有个临界点,就是合适的环境气候、和足够的传染源。

就北京的情况,春天的三四月间最容易流行传染病,崇祯年间山西的情况也证明这

种鼠疫发病的高峰是这两个月,之前是积累阶段,其后因为天热逐渐下降。恰恰是这两

个月,李自成驻扎在北京。

传染病大流行的另外一个因素是要人多,草原上鼠疫一直没断,可是没有流行因为

没有太多的人。北京鼠疫流行是因为京城人烟密集,本来这一年就是鼠疫高潮期,在最

高点突然涌进了几十万外地人,一下子就成了鼠疫杆菌的继承人。连年鼠疫,北京居民

里面好歹有些有抵抗力的,新人这么一来,全是没经历过的,不快速流行才怪。

于是鼠疫的流行从北京市民和三大营士兵里面转移到大顺军队中,李自成的部队成

了鼠疫的主要疫区。李自成从北京撤出来,大部分的现行鼠疫病人和感染者也就出了北

京。清兵入京后,天气开始热是一方面,北京城里没有多少现行鼠疫病人和感染者也是

一个原因,老百姓染上鼠疫的,不是好了就是死了,顶多是零零碎碎的,不够大规模传

播的基数。

明之亡不是亡于鼠疫,而是民不聊生。亡于鼠疫的是李闯,天下归清也要归功

于耗子和它身上的小小细菌。历史有时候是肉眼看得见的,有时候是看不见的,1644年

春天北京的历史,就不是肉眼可以看见的,正是这类肉眼看不见的历史,才是被史学家

忽视的“国家兴亡自有时” 。

1644年春天,北京城里许多人咳嗽。在一声声的咳嗽中,肉眼看不见的东西改变历

史,城头变幻大王旗。

田中芳树

田中芳树,原名田中美树(たなかよしき),又有称为「皆杀的田中」、「著作多数,完结作少数」的代表作家。1952年10月22日生于熊本县本渡市,12年入读学习院大学文学部国文科,并在年于学习院大学文学部人文科学研究所(国文学专攻)修毕博士课程。在少年时代酷爱,小学时因身体不好而曾习剑道。自小酷爱阅读的他,高中时代便几乎读遍了图书馆里的读物,为撰写奠下了理想的基础。就读学习院大学时,田中芳树开始尝试创作推理并参加比赛。15年,发表处女作品《寒泉亭》,入选学习院大学第四届「辅仁会杂志赏」。18年,以『李家丰』为笔名投稿,以《在绿色草原上......》夺得日本推理杂志《幻影城》第三届新人奖。自此田中芳树便从推理及幻想故事的写作风格中,慢慢发展出自己独有的笔触。

1982年,改笔名为田中芳树,个人第一套长篇《英雄传说》发表。田中芳树凭《银英传》成为日本文坛无人不晓的名字,并在1988年以压倒性的人气获得「星云奖」。擅长撰写幻想故事的他,未几便成为『架空历史』的代表人物,其作品趣味性和思想性兼备,广为人所称道,自然顺利登上日本畅销作家之列。其后《银英传》这套二十册的长篇科幻作品中译本(日文版原著共十册)进军中文图书世界,亦迅速赢得不少赞誉,台港两地很快便出现了为数不少的『银英传拥护者』,除了在新闻组上充满著形形有关故事、人物的讨论之外,更有不少『忠心』的读者制作研究《银英传》及向其『致敬』的网页。这部作品亦先后出现了、动画及计算机游戏等等各个不同的版本,足见《银英传》掀起了怎么样的一个热潮。

田中芳树的作品题材丰富,在科幻、冒险、悬疑、历史各领域都有佳作,以壮阔的背景、幻想罗曼史、细密的结构、华丽的笔致闻名。著名的长篇作品有《英雄传说》、《创龙传》、《亚尔斯兰战记》。而在以中国为题材的历史方面,则有《风翔万里》、《红尘》、《奔流》和《中国武将列传》。并曾与历史名家陈舜臣合著《中国名将的条件》;并与井上佑美子合著《长江有情》。其他作品方面,有《红蔷薇新娘》、《梦幻都市》、《马法尔年代纪》、《地球仪的秘密》等作品,短篇集则有《战争夜想曲》、《流星航道》、《中国幻想》、《半夜旅程》等。

田中芳树一直深爱中国历史,因此作品往往带有浓厚的中国文人气息,笔下的许多人物,不少也都带有《三国演义》、《水浒传》、《史记》里面英豪枭雄的影子。在读过《隋唐演义》之后,他更锲而不舍地进行大量的研究与数据搜集,写出了《风翔万里》这本详述家喻户晓人物花木兰事迹的作品,当中描写之细致、数据之丰富,委实叫我们身为中国人的读者汗颜。

田中芳树(TANAKA YOSHIKI),男,宇宙历负849年(公元1952年)生于系中太阳系第三行星上当时一个叫做日本的国家的熊本县。他以笔为刀,如麻,因此被誉为“杀尽众人的田中”。

BBS上曾经有人将田中芳树和金庸并称为“亚洲文坛的东方双璧”。这一句话引发了网上近一个月的关于“田中是否有资格与金庸并驾齐驱”的论战。人们之所以总喜欢将田中和金庸一较高下,也许因为他们二人的作品的确有不少可比之处。

其一,他们都是畅销作家。金庸的鼎鼎大名自不用多说,只用“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在国内田中芳树的名气似乎不及金大侠,但如果提到《英雄传说》,喜爱日本的朋友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仅国内盗版的《银英》就翻印了四次以上。

其二,二人都以精通中国古代历史而著称。

丰富的历史知识 田中的通常被称为“架空幻想”,甚至被划入科幻之列,但实际上田中所描绘的主题永远是“历史”——侧重于政治和军事的历史。田中的作品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真正意义上的“”,如《英雄传说》、《亚尔斯兰战记》、《创龙传》、《梦幻都市》和《红蔷薇新娘》等;另一种是貌似的“历史”,如《风翔万里》、《长江落日赋》、《红尘》、《纐缬城绮惮》、《海啸》、《奔流》等等。

后者讲述了有史可考的“真事”,他写这些书的目的只是为了“让读者能够以愉快的方式了解历史和人物而已”。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比如《风翔万里》中的花木兰、《红尘》中的梁红玉、《奔流》中的祝英台)的作用只是带领读者走入历史当中,通过他们的眼睛来观察历史,用他们的经历将一个时期内的历史贯穿起来。在田中的笔下,枯燥的历史变得有声有色,仿佛死去的时间又复活了一样。如果各位看过他的《风翔万里》,一定会对他将隋唐时期那段混乱的历史整理得井井有条的本事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是个日本人呀!)。

他对中国历史的熟悉程度,实在是另绝大多数中国人望尘莫及。此外,田中还编译了《隋唐演义》、《岳飞传》、《杨家将演义》、《郑和航海记》等描述中国历史的著作,田中对书中出场人物的生卒年月都做了详实的考证,可见他严谨的写作态度和对中国历史的喜爱。(当然,从《英雄传说》等书中可以看出他的世界史知识的丰富程度也非同一般。)

冷酷的历史规律 和金庸相比,田中书中的“历史”的味道更浓一些。金庸所写的是某一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故事,由于最初连载在报纸上,书中充满戏剧性的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的是不断出现的奇遇和巧合。而田中的有整体的构想,本身就像是一部沉重的史书,推动故事发展的是历史的必然性,加上田中经常以后世历史学家的口吻使用类似“那一年某人**岁,距某历史的发生还有***年”的句式,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仿佛能听历史车轮前进时发出的不可抗拒的声音。

田中笔下故事的发展也遵循着历史发展的规律,他在贯彻这一点上毫不手软。他在《英雄传说》里为了验证“英雄也会死于感冒或刺杀”的理论不顾读者的强烈反对杀死了莱因哈特和杨威利,这与金庸笔下那些总能逢凶化吉的主人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重读《银英》,就会发现田中早在“野望篇”的第一章中就曾经提到“世事盛衰无常,再强大的国家也终有灭亡的一天;再伟大的英雄一旦权力在握,日后必定腐化堕落。生命亦然。许多战场上勉力挣扎图存的勇士,因一场感冒断送了性命;在血腥权力斗争中获胜的人物,丧命于名不见经传的暗杀者手上。”这也许正是对莱因哈特和杨威利的命运的暗示吧。

金庸所着力刻画的是人和人的感情世界,而田中写作的重点则在于政治、军事以及宗教等等社会现象,即构成社会的人类的总体,所以他笔下的主人公通常是那些创造历史的帝王将相们,而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也往往是社会制度发生彻底变革的群雄逐鹿的历史时期。比如《亚尔斯兰战记》实际上所描绘的就是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而《英雄传说》的故事虽然发生在未来,其社会制度的实质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从故事的结局我们可以猜测田中的政治观点偏向于“改良”。他所赞成的是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比如《银英》中最终取的实际上是君主立宪的制度。

尖锐的政治批判 田中经常被说成有“政治洁癖”。这也许是因为他对所谓的政治家的腐败和政治阴谋进行了大但的揭露。比如《银英传》中的特留尼西特等人,使读者总是不自觉地联想起现实中的一些人和事,不由得对田中的敏锐洞察力和勇气佩服得五体投地(由于我没有田中的勇气,在此就不举例了)。尤其在《创龙传》中,因为故事发生在现代的日本,田中一改以往的“指桑骂槐”,对当今的日本进行了直接的毫不留情的抨击,他还在后记中号召读者“赶快去买此书吧,也许过几天就会被文部省列为了!”不过我个人以为,这样的书在日本仍能出版,可见现在的日本还是有一定言论自由的,使我不由得对日本也佩服了起来。正因为田中常常在嬉笑怒骂之间将政客们阴暗的伎俩轻松地抖露出来,明白得似乎连小学生都能读得懂似的,所以有人戏称他的作品为“政治学的小学教材”。

可望而不可及的民主“所谓政治,永远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但在田中心目中最弥足珍贵的词大概就是“民主”了。对于“民主”与“专政”的辩论是他作品中的一大主题。最坏的民主和最好的专政究竟哪个更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田中本人倾向于选主,但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也存在一定矛盾之处。他的作品中最接近作者本人形象的人物是《银英传》中的杨威利。与历史的创造者莱茵哈特相比,杨是作为历史的评论者,即作者的代言人出场的。虽然田中在《银英传》中描绘了一个腐败的民主体制和一个在莱茵哈特的领导下近乎完美的专政政体,但正如书中的杨威利所说:“不能因火灾而否定火的价值。”而杨本人也为了自己心目中的“民主”而奋战到了最后一刻。深知民主政体也并不完美,且必将导致种种社会弊病的产生,田中也没有将其彻底根治的良策,但他相信至少与“专制”相比,“民主”是人类更好的组织形式。

田中所崇尚的“民主”主要是思想上的自由。虽然写的是历史,但他无疑是在“以古喻今”,作品中的很多情节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形。与金庸相比,田中笔下的人物更具有现代感,毫无封建思想的束缚。对于那些不择主君的愚忠的满嘴儒家道德的臣子们,比如《红尘》中的李若水,他所有的只是怜悯。他最蔑视的就是那些懒得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的“思想奴隶”们。他对广木不仁的民众们表现出了强烈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彩。“让有机可乘的其实是那些不愿花精力思考问题的沉默的旁观者。”“民众所喜爱的并非自主性的思考及随之产生的责任,而是命令、服从及责任免除。在民主政治中,该为政弊负责的是选择不合格的从政者的民众本身;而专制政治则不然,民众不愿自我表现反省,而喜欢轻松且不需负任何责任地大肆抨击为政者。”

因此,要实现真正的“民主”,首先必须有民众的觉醒。 不可避免的战争人类的历史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的,朝代的更替更是建立在无数的鲜血与枯骨之上。对于“战争”,田中也有很多睿智的评论。“有史以来,人类的思想大体可以分为两类:有些人认为存在某些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另一些人认为没有任何东西比生命更可贵。当人们发动战争的时候,就鼓吹前者;当人们想要停止战争的时候,就宣扬后者。于是,战争与和平就这样不断重复下去。”虽然田中崇尚和平,但并不否认战争存在的必然性。“在人类历史上原本就没有永久的和平,所以我也不会有如此的期望。可是,只要有几十年的和平就可以使时代富足了。如果我们必须为下一带留下某些遗产的话,我想最好还是和平吧。而把前一代遗留下来的和平维持下去,那就是下一代的责任了。如果每一代都不忘记自己对下一代的责任的话,那么大概就能保持长时间的和平了吧。如果忘记了这一点而把先人的遗产坐吃山空,那人类就得再从头开始了,那也不算坏事。”

不存在的正义 成者王侯败者贼,这是冷酷但客观的历史规律,并不存在永恒不变的正义。所以在田中笔下,那些以华丽的词藻来渲染“正义”的,往往是最不义之人。“我最讨厌的是把自己藏在安全的地方,然后赞美战争,强调爱国心,把别人推到战场上去,而自己在后方过着安乐生活的人。”“莫大的流血,国家的破产,国民的穷困。如果要实现正义就不能缺少这些牺牲的话,那么正义就好像是一个贪欲之神,丝毫不知廉耻地要求一件又一件的祭品。”

与金大侠所说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不同,田中对于“爱国主义”毫无赞美之意。“国家”是什么?一个阶级对令一个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或在战争中有共同利益的人的集合。所以对于战争双方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并没有讴歌的必要。“无论是名将或是愚将,其的记录是一样的。愚将了自己一百万人时,名将则杀了敌人一百万人。”“兵学所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成果。残酷地说,即是如何有效地杀死自己的同类。”在残酷的战争中,只有生存下来的一方才有资格谈论所谓的“正义”吧。

疯狂的宗教 宗教也是历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对战争的态度不同,田中给与宗教的是几乎完全负面的评价。比如《银英传》里的“地球教”、《创龙传》中的“神圣”、《亚尔斯兰战记》中的依亚尔达波特教和魔道士们,充当的都是小丑般不光彩的角色。田中对于宗教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它们所宣扬的对所谓“绝对真理”的盲目崇拜和消极遁世的思想。在《创龙传》中田中写道:“人可以不择一切手段,只为了贯彻宗教的信念;当神、国家、民族、思想这些名词成为一种疯狂信仰之时,理性与人道观念顿时灰飞烟灭,转移成无限的自我正当化,所以他们可以婴儿、在地铁散布沙林毒气、以机关枪扫射非武装的民众……”

虽然田中认为“真理”可能是不存在的,但他并不主张逃避现实,比如在《奔流》中,他对南北朝时期梁的一代名君萧衍晚年信佛表示不屑。《银英》中他对“地球教”的回归地球的思想的评语是“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长大了就不能总睡在摇篮里。”而对于《亚尔斯兰战记》中的辛德拉国王那样将自己难以决定的事推给“神”去裁决的懦弱无能之辈,他更是进行了无情的嘲讽。

此外,廉价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与宗教一样都是田中痛斥的对象。“做坏事的人很少会拥有‘我在做坏事’的自觉,大多数人都是搬出爱啦、国家啦、教祖啦这一类将自己成正义英雄的理由。”他还曾经在《创龙传》中提到:要煽动士兵们的作战情绪,就不能把他们称作“士兵”,而应改称“战士”,因为后一种称呼让他们感到自己在为“正义”而战。他们需要的不是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什么是所谓的“正义”,而只是一种虚幻的荣誉感。

田中式的爱情 历史上的才子佳人是作家们争相描写的对象,田中则不同。对于田中笔下的爱情,读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总的来说,田中的作品是相当严肃的,绝没有“戏不够,爱来凑”的情况发生,书中虽不乏才子佳人,但并无缠绵悱恻的描写,故事中爱情占的比例相当小(真正偏重“爱情”的主题似乎只有《银英》外传《污名》中的“重要的不是谁爱着我,而是我爱的是谁”而已),而且似乎不如读者们所期待的那样浪漫。甚至有人怀疑莱茵哈特和他的王妃希尔德之间是否有真正的爱情,亦或只存在共同的利害关系。纵观田中的作品,可以发现他心目中的爱情并非花前月下的山盟海誓,而是表现为一种相互的信赖。女性对于男性的爱使她们全身心地信任和支持对方。比如《银英》中西尔德对莱茵哈特、菲列特利加对杨威利,《创龙传》中的鸟羽茉理对龙堂始等等,她们聪惠能干,都是“英雄”身边不可缺少的助手。不知现实中的田中夫人是否也属于这种类型。

其三,二者的作品都能做到“雅俗共赏”,这也是他们的能够畅销且经久不衰的原因。“雅”的思想内涵套上“俗”的外衣才能广为流传,深入人心。金庸和田中的作品都是“老少皆宜”的。有人醉心于金庸书中的出神入画的武功套路、跌荡起伏的故事情节,欣赏田中书中的波澜壮阔的宇宙战争或崇拜书中的超级帅哥;而另一些人则感叹于金庸对于人性的剖析和田中对于历史的思考。

不过金、田二者也有细微的差别。读金庸的的时候大家都是手不释卷,一气呵成吧?虽然田中的同样精彩,阅读的时候不得不时常停下来思考、消化,不然神经仿佛不能承受历史的重压似的。(对于田中的作品而言,“老少皆宜”中的“少”需要有个限度。一个小学生可能会手捧金庸大作读得津津有味,但他能不能读懂并欣赏田中的作品就很难说了。比如《银英》,出场人物的姓名又多又长,且一开篇就是在某些人眼中看似枯燥无味的史书般的“系史概略”,于是有些人就知难而退了。)虽然田中也重视故事情节,但他无时无刻不在试图将自己对于历史的思考融入情节之中,即使在如《创龙传》等较为轻松的作品中也不例外。田中书中的内容总是为了烘托主题而存在的,没有为了取悦读者而精彩的情节。

当然,作为畅销书,田中的作品在严肃中也不乏幽默。比如《银英》中“红茶王子”杨威利的大智若愚,《亚尔斯兰战记》中那尔萨斯对于绘画的自我陶醉,而幽默成份最多的作品要数被作者自己称为“搞笑家庭”的《创龙传》了,书中灵牙利齿的龙堂家四兄弟的斗嘴总是让读者笑得前仰后合。(看这部书的时候总觉得田中好像是在自娱自乐,四海龙王不需花飞机票钱就代替他本人完成了周游世界的梦想。)另外田中的作品中还存在一些另读者忍俊不禁的“田中定律”,比如“战场上的英雄=情场上的白痴”。看到莱茵哈特向米达麦亚请教怎样求婚的时候,各位都不禁哑然失笑了吧。

说到“田中式的幽默”,就不得不提起“田中式的语言”。在遣词排句方面田中芳树可谓与众不同。由于他的句子中经常出现又多又长的定语,加上中国的翻译水平不高,经常让读者看得一头雾水(比如《创龙传》的开头处写道:“托急剧的天气变化和即使预报再偏差也不会破产的气象局之福,感觉就好像是在棒球比赛九局后半被打出了再见全垒打”。圈子绕得够多吧?),于是就有人斥责他的语言过于生硬。(我强烈建议那些因为看盗版《银英》而得出“田中写的句子不通顺”的结论的读者们在看了翻译质量较好的正版书后再做结论。世界上可能会有语言不流畅的畅销书作家存在吗?)我个人以为田中的语言只是有“特点”,而非有“缺点”,他的文学水平并不逊于金庸。且不论他作品中严谨的整体构思和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只是语言的运用就有其独到之处。仅举一例以证明:当杨威利被刺身亡之后,她的妻子菲列特利加有这样一段幻想:“……在战乱已是长达一代以上的过去式的和平年代里,有一位老人,他曾是威名颇具的军人,但亲眼证实的人很少,也从未有人听过他吹嘘自己的武勋。年轻的家人对他寄予七分敬爱和三分淡然,他就这样过着靠退休金度日的生活。在日光室中放着一把大摇椅,连吃饭的时候他都坐在那里读书,静静的就像是椅子的一部分似的,日复一日,时间仿佛静止了一般……

有一天,在外面嬉戏的孙女一不小心将球从日光室的入口丢了近来,球滚到老人脚边。以前,老人总会缓缓地弯下腰,捡起球来给她。但这次他却像没有听见孙女的声音似的,动都不动一下。孙女走上前去,捡起球来,由下方仰望祖父的脸,觉得祖父的表情似乎在说些什么。“爷爷……”没有回答,阳光映照在老人入睡低垂的脸上。孙女抱着球,跑到客厅大声报告:“爸爸!妈妈!爷爷好奇怪呀!”声音传得好远好远,老人仍然坐在椅子上。永恒的静谧像海潮一样,缓缓漫过老人的脸…… 菲列特利加认为,这种死法才适合杨威利。这景象宛然是在现实中真实发生过的,而不是想象中的情景。”

整段描述没有出现一个表现悲伤的词语,但却将那种欲哭无泪的感情渲染到了极至,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哀,以至于数年之后,那情景依旧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记忆中。

最后再说说“田色的标题”。独特的标题也为田中的作品增色不少。《银英》从“黎明篇”中“永恒的夜”到“落日篇”中“梦的尽头”,充分营造了“诸神的黄昏”的史诗般的悲剧气氛;《奔流》中的“建康之花、洛阳之梦”充满了诗意;《亚尔斯兰》中的“落日悲歌”和“征马孤影”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血色残阳的悲壮;还有《银英》中独具匠心相互呼应的“过去、现在、未来”、“混乱、错乱、惑乱”,“因剑而生”、“因剑而亡”……而像《创龙》中“最后一天的下午”、“最后一天的晚上”这种返璞归真又不失幽默的标题也并非是一般作家敢于使用的吧。

除以上三点之外,田中和金庸的作品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曾经被改编成。金庸的曾经被香港的李志清和新加坡的黄展鸣改编为。不过因为金庸作品的风格与现实更接近一些,所以被改编成**和电视剧的比较多。相比之下,田中的本身就具有剧本的潜质——唯美。这也是他与金庸在文风上最本质的不同。 唯美是中的一大要素,这一点大家应该没有什么疑问吧。少女表现为画面上的美形和人物的纯情,少年则力图刻画完美的“友情-努力-胜利”。而田中的在情节编排和人物设定上都有唯美倾向。(当然,将“唯美”一词理解为褒义还是贬义就因人而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