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马天气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未来天气预报

文章内容

微气候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_微观气候

tamoadmin 2024-06-15
1.如何将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2.建筑环境学(李念平)课后复习思考题答案3.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与城市规划的关系4.李俊的专利情况在设计的每一步尽可能的考虑环

1.如何将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

2.建筑环境学(李念平)课后复习思考题答案

3.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4.李俊的专利情况

微气候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_微观气候

在设计的每一步尽可能的考虑环保,无论是材料,还是能源,都尽可能的用环保材料。这是最基本,也是很重要的生态观念。比如铺装,尽可能在满足良好使用的前提下使用透水砖,因为这样降下的雨水可以回归大地,地下的生物可以有空气,水分的物质交换。2,在不同尺度下,有不同偏重。比如,大尺度就要考虑,水文资源,生物迁徙等等。中尺度就要考虑微气候,生物关系等等。小尺度的话,可能就要着重考虑具体种植方式,植物选择等等吧。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生态学知识,但是,我觉得设计师不是专家,咨询生态专家,查阅文献的方式比重头再学再应用来的效率高。

如何将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

影响健康素面主要环境素、物素、式素保健服务素

(1)环境素 环境类健康影响极论自环境社环境类面要享受面要接受带危害自界养育类同随产、存传播着危害类健康各种害物质气候、气流、气压突变仅影响类健康甚至给类带灾害社环境政治制度变革社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进步与类健康紧密相连例:经济发展同带废水、废气、噪音、废渣类健康危害极良风俗习惯、害意识形态碍类健康类要健康必须坚持懈做改善环境、美化环境、净化环境优化环境工作

(2)物素 物素影响类健康重要遗传素理素现代医发现遗传病仅二三千种且发病率高达20%重视遗传健康影响具特殊意义理素疾病产、防治密切关系消极理素能引起许疾病积极理状态保持增进健康必要条件医临床实践科研究证明消极情绪焦虑、怨恨、悲伤、恐惧、愤怒等使体各系统机能失调导致失眠、速、血压升高、食欲减退、月经失调等疾病积极、乐观、向情绪能经起胜利失败考验总理状态社环境与环境反映影响健康重要素

(3)式素 式指期受定文化、民族、经济、社、风俗、家庭影响形系列习惯、制度意识类漫发展程虽早认识式与健康关由于危害类命各种传染病直类死亡主原忽视式素健康影响直19世纪60代才逐步发现式素全部死比重越越例1976美死亡数50%与良式关见养良习惯于健康重要

(4)保健服务素 决定健康素十复杂保健服务极重要素世界卫组织卫保健服务初级、二级三级实现初级卫保健代世界各共同目标其基本内容:

①健康教育;

②供给符合营养要求食品;

③供给安全用水基本环境卫设施;

④妇幼保健计划育;

⑤展预防接种;

⑥采取适用治疗;

⑦提供基本药物

些疑类健康提供根本性保障

建筑环境学(李念平)课后复习思考题答案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城 市 规 划 199716

黄光宇 陈 勇

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

计方法研究3

提要 本文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角度界定了生态城市的概念 , 并从社

会、经济和自然三个系统协调发展角

度 ,提出了生态城市的创建标准 ,从总

体规划、 功能区规划、 建筑空间环境设

计三个层面探讨了生态城市的规划设

计对策 , 提出了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

设计方法 , 以期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

开展。

关键词 生态城市; 生态导向的

整体规划设计

当前 , 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为目

标的生态化运动 , 已在世界范围内蓬

勃展开 ,并且向多方面渗透 ,城市由单

纯静止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取向趋向于

更新的全面生态化。人们也越来越清

晰地看到城市发展的生态化途径 , 认

识到“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不是一个

为人类表演的舞台提供一个装饰性背

景 , 或者甚至为了改善一下肮脏的城

市 ,而是需要把自然作为生命的源泉、

社会的环境、 诲人的老师、 神圣的场所

来维护”(McHarg , 1969) , 人与自然

必然是伙伴关系 , 必须与大自然合作

才能使两者共同繁荣。建立一个与大

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新文明已是不可

阻挡的历史潮流 , 这标志着人类正迈

入 “生态文明时代” 。建城已走向生态

自觉。

人类在建城活动中的生态思想经

历过生态自发、 生态失落、 生态觉醒、

生态自觉几个阶段 , 反映了人对自然

的关系从尊重顺应到控制征服到保护

利用直至上升到协调共处 , 这种变迁

反映了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人类建城的

价值取向 , 实际上也是人类对理想城

市探求的过程。生态的价值取向使在

生态学原则下建设未来城市已成为人

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 是世界各国

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 , 改变传统经

济发展模式 , 谋求全球全人类可持续

发展的结果。是人类获得改造世界巨

大能力时 , 谋求人与自然共生和更加

理想的人居环境的结果。城市发展模

式从传统的经济导向向生态导向转

变 , 标志着给人类最高文明的城市的

更新和开发建设带来了新的希望 , 也

体现了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一、 生态城市概念及其创建标准

从“易经” 、 “道德经” 到康有为的

“大同书” ,从 “” 、 “田园城市” 到

道萨迪亚斯的“人类环境生态学” , 人

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生活与住区

的积极探索与追求 , 当传统的城市聚

落的自发的生态化思想逐渐转变为早

期的生态觉醒 , 进而转变为生态自觉

之后 , 人类的环境价值观发生了根本

性的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已不再适

应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城市发展

了。在可持续发展普受关注的今天 ,

人类向何处去 ? 城市向何处去 ? 国际

社会相继开展了对“未来城市”的研

究 , 从生态学角度提出了面向未来的

城市发展构想 , 构筑了一个崭新的城

市概念和发展模式 — — —生态城市

( Ecopolis) 。它是人类建城生态价值

取向的结果 , 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

趋向 , 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形

式。

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 , 综

合研究社会 — — — 经济 — — — 自然复合生

态系统 , 并应用生态工程、 社会工程、

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

设的社会、 经济、 自然可持续发展 ,居

民满意、 经济高效、 生态良性循环的人

类住区。其中人和自然和谐共处 , 互

惠共生 , 物质、 能量、 信息高效利用 ,

“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 ,人为创造力和

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 而居民

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

的保护” ( Yani t sky ,1987) 。

生态城市的“生态” , 这里已不是

狭义的生物学概念了 ,而是包含社会、

经济、自然复合协调、持续发展的含

义;生态城市的“城市” 在地理空间上

已不是 “城市市” ,而是 “区域市” (城乡

空间融合的含义) , 是人与自然共生、

共荣、共存的复合系统。所以它不同

于以往城市以掠夺其外界资源的方式

来促进自身繁荣 ,它是非掠夺性的 ,既

能供养人类 ,又能“供养” 自然。可见

生态城市是以一定区域社会、 经济、 自

然持续发展为基础而存在 , 这是最普

遍意义上的概念。从世界范围来看 ,

相对独立的国家 (地区) 、 城市之间又

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依存关系 , 要实

现人类与自然的共生 , 需要全球全人

类的共同合作 , 因而生态城市是具有

全球全人类意义的共同财富。

生态城市与自然保护主义的“绿

色城市” 是不同的 ,并不是简单地增加

绿色空间 ,单纯追求优美的自然环境 ,

而是以人与自然相和谐 , 社会、 经济、

自然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 , 实现既能

满足今世后代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 又

能保护人类自身生存的环境。值得一

提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首

倡的“山水城市” 构想 ,山水城市与生

态城市追求的最高境界都是人与自然

相和谐 , 可以说山水城市是有中国特

色的生态城市的一种提法。

建设生态城市是人类保护自身赖

以生存环境的客观需要 ,是社会、 经济

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 是

实现全球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

择。生态城市的创建标准(目标)应以

社会生态、 经济生态、 自然生态三方面

来确定。生态城市的创建 , 具体说来

要满足实现以下标准:

3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项

目编号9462001)?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城 市 规 划 18 199716

11 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

设城市 ,城市结构合理、 功能协调 ,所

在区域对其有持久支持能力 , 与区域

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适应。

21 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

源与能源 ,产业结构合理 ,实现清洁生

产。

31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 ,

实施文明消费 ,物质、 能量利用率及循

环利用率高 ,消费效益高。

41 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

施 ,生活质量高。

5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

环境质量高 ,符合生态平衡的要求。

61生态 (健康) 建筑得到广泛应

用 ,有宜人的建筑空间环境。

71 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并尊重

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

81居民的身心健康 , 生活满意度

高 ,有一个平等、 自由、 公正的社会环

境。

91居民有自觉的生态意识 (包括

资源意识、 环境意识、 可持续发展意识

等) 和环境道德观 , 倡导生态价值观、

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

101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

管理与决策系统 ,自组织、 自调节能力

强。

以上十个方面 , 说明了生态城市

在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和自然生态三

个方面的互相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内

容 , 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生态城市的建

设目标和价值取向 , 也反映了生态城

市的基本特征和必须具备的主要条

件。

二、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

生态城市是人类的理想住区 , 它

的实现有个发展建设过程。未来的生

态城市 ,不是从天而降 ,也不同“海市

蜃楼” 或 “乌托邦” ,而是从现实城市的

不断更新和改造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

是在继承旧有城市一切文明的基础上

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与演化的结

果。传统的规划方法、规划观念已不

再适应当前城市的发展 , 建立引导城

市 “生态化” 和适应生态城市建设的全

新的规划设计方法体系 , 是走向生态

城市的基础 ,是建设高效、 和谐、 持续

发展的生态城市的客观要求。

(一)着眼于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

设计方法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是

在对传统规划方法反思基础上 , 摒弃

传统规划价值观 , 适应城市生态化建

设而提出的。我们知道城市是社会、

经济、 自然复合系统 ,生态导向的整体

规划设计就是以此复合系统为规划对

象 ,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以人与

自然相和谐为价值取向 ,应用社会学、

经济学、 生态学、 系统科学、 生态工艺

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 , 分析利用自

然环境、 社会、 文化、 经济等各种信息 ,

去摸拟、设计和调控系统内的各种生

态关系 , 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调

控对策。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

法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互惠共生 , 与

传统的规划价值观有本质区别 , 是对

人类主宰自然、追求物质利益的传统

规划价值取向的彻底否定。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实

质上是从人类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出

发 ,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 ,以自然

生态优先原则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

系 ,并采取行政立法、 科技等手段 ,促

进系统向更有序、 稳定、 协调的方向发

展。最终目标是建设宜人的人居环

境 ,实现人、 自然、 城市和谐共生 ,持续

协调发展。

1、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的特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不

同于传统的规划方法 , 较之有以下特

点。

系统性 系统思想把城市看作一

个功能整体 ,一个社会、 经济、 自然三

者复合的系统 , 而不是三者的简单组

合。规划设计变单因单果的链式思维

为系统思维 ,综合分析、 研究和处理城

市系统各要素的整体联系。

整体性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

计不是单一的物质形体规划(p hysical

planning) ,而是兼顾社会、 经济、 自然

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规划 (integrated

planning) 。 它不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

物质建设的需要 , 它必须同时考虑生

态环境和社会的后果; 在规划工作上

也不再是只有少数单学科背景的规划

人员 ,而是多学科的共同参与 ,是跨学

科、 多层次的综合研究。

可持续性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

设计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导向 ,

从城市长远利益出发的 , 凭借必要的

技术手段 , 保证规划设计既满足当前

的发展需要 , 又不危及子孙后代的发

展 ,合理配置资源 ,不因眼前、 局部的

利益而用 “掠夺” 的方式来促进城市暂

时的 “繁荣” ,保证每个阶段发展目标、

发展途径的科学性、 合理性。

生态导向性 广泛应用生态学原

理、 方法来规划设计、 调控城市中的各

种生态关系 , 引导城市“生态化” 。这

种导向性是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

的核心和重点。

2、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的原

城市是社会、 经济、 自然三者复合

的巨系统。三者交织在一起 , 相辅相

成 ,相生相克 ,相互关联而不可分割。

城市的自然及物理组分是城市赖以生

存的基础; 城市各部门的经济活动和

代谢过程是城市生存发展的活力和命

脉;而城市内人的社会行为、 文化观念

则是城市演替与进化的动力泵 (马世

骏、 王如松 , ) 。生态导向的整体

规划设计三者兼顾 ,不偏废任一方面 ,

既遵循三要素原则 , 又遵循复合系统

原则。

社会生态原则 以人为本 , 公众

参与 , 满足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方面

的需求 ,创造自由、 平等、 公正和稳定

的社会环境。

经济生态原则 保护与合理利用

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 , 提高资源的再

生和综合利用水平 , 实现资源的高效

利用 ,采用可持续的生产、 消费、 交通

和住区发展模式。

自然生态原则 给自然生态以优

先考虑 ,最大限度的保护 ,使开发建设

活动一方面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

承载能力之内 , 另一方面减少对自然

环境的消极影响 ,增强其健康性。

复合生态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规

划设计把社会、 经济、 自然三个子系统

有机结合起来 ,使整体效益最高 ,实现

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复合的永续发

展。

(二)生态城市的总体规划对策

编制生态城市总体规划时 , 把当

地的地球物理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紧

密结合在一起考虑 ,合理配置资源 ,确

定城市合理容量和适宜人口 , 配置相

应的产业结构 ,合理制定人口密度、 建?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城 市 规 划 199716

筑密度、 能耗密度及其分布等 ,从而提

出社会 — 经济 — 自然复合系统持续发

展战略、 对策 ,引导和调控城市发展方

向 ,使人类与环境同时受益 ,建立人与

自然相协调的人居环境。

1、 以生态城市所在的区域作为一

个整体来规划

城市的形成从来就不是孤立的 ,

而是与其所在的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

相联系的。城市与其区域是相互依

赖、相互制约的 , 生态城市本身就是

“区域市” , 规划的地理空间从城市建

设区扩大到城市的补给区 , 扩大到城

市行政边界以外的相关地区 (生态腹

地) ,而且还把城市周围的农村地区也

包括进来 ,规划强调城乡空间融合 ,视

建设区与区域为一整体。城市单单只

追求其自身繁荣而掠夺其外界资源或

将污染扩散、转嫁到周边地区的时代

必须终止。生态城市应当与其区域共

存共荣。

2、 对生态城市的环境容量、 社会

经济总负荷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其合理活动容

量 ,保证生态城市发展与其补给区相

平衡。

我们知道城市的发展严格受自然

界的 “环境容量” 、 “生态载力” 的生态

制约 ,如果由于城市活动的运行和发

展 ,这些极限被突破 ,便会产生连锁反

应 ,导致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破坏。 规

划运用环境容量论和门槛理论对生态

城市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力、 建设用

地容量、 供给容量、 工业容量 ,水、 大气

及土壤等环境容量进行系统分析和发

展建设可能性分析 ,确定区域的活动

容量和城市的合理容量 ,使城市的开

发建设与环境保持协调 ,使城市与其

补给区的长期供给能力和长期承受能

力相平衡 ,与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相适

应。 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

调的城市。

3、 强调空间规划、 生态规划和社

会经济规划的结合

这意味着规划内容的扩大 ,仅仅

考虑物质环境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提

出社会、 经济的生态化对策 ,如社会生

态方面 ,提出保持合适的性别比、 合理

的年龄构成的对策等 ,社会效益、 经济

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必须结合起来考

虑 ,三者兼顾 ,全面规划。 规划是多学

科、 多工种协作配合 ,进行跨学科研

究 ,从而使规划更具有科学性和综合

性。

4、 以土地适宜度等分析为依据 ,

合理开发利用土地 ,保护不可再生的

自然资源

通过对不同区位土地开发成熟程

度(开发度) 、 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向(适

宜度)及土地对人类活动强度所能承

受的最大限值(承载力)的分析 ,进行

土地分区(比如可分为优先发展区、 引

导发展区、 从缓发展区、 限制发展区、

更新改造区、 自然保护区等) ,确定土

地开展顺序 ,保证城市的发展环境 ,在

此基础上确定土地利用的功能、 布局 ,

将城乡土地及绿色空间加以统筹安

排 ,把城市融合、 组织到大自然的天然

网络中去 ,保证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

化与田园化 ,避免城市无限制地扩散 ,

使其有充裕的预留空间 ,保护了环境 ,

又将郊野绿地引入城市 ,也利于城乡

空间融合 ,回归自然。 这种 “灵活性” 保

证了城市持续、 健康地生长 ,又保护了

已建立的使用价值。

5、 公众广泛参与

城市居民是城市的主人 ,与城市

共兴衰荣辱。 市民大众参与规划才从

根本上体现出规划为人服务的宗旨 ,

从而提高规划的社会满意度。 公众参

与体现在城市的整个发展过程中 ,而

不仅仅在于规划决策这一环节。 在规

划的制订、 实施、 建设中都要给公众不

同程度上的参与机会。 这种参与同时

也促进了新的规划价值观(人与自然

和谐观)和生态意识在公众中的普及

和提高 ,做到 “人民城市人民建 ,人民

城市人民管” ,创造一个平等、 自由、 安

全、 公正的生活环境。

6、 规划具有持续性、 动态性

生态城市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

不可能做一个 “十完十美” 的终态规

划。 一个时期内的城市发展规划不能

仅从那一时期的利益出发 ,必须从城

市长远发展来考虑 ,不能因一个时期

发展目标的盲目追求而致使下一时期

发展的失衡。 规划设计与建设实施形

成动态反馈的有机互动的持续过程 ,

使规划有强的自我调节、 自我维持能

力 ,提高规划的适应性。

(三)生态城市功能区规划设计对

生态城市也是由多种不同功能的

分区有机组合而成的功能综合体 ,这

些功能区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都

是城市功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现以

居住区为例 ,来探讨居住区生态导向

的整体规划设计的对策。

居住区不单单是 “住” 的场所 ,还

应为居民生活创造可能达到的最佳环

境 , “不应给大自然系统过分的压力 ,

应该保存和利用场地本身的景观特征

的乡土特性 ,应该把它构想为一个区

域环境的受欢迎的组成部分 ,与主要

的社会、 政治、 经济力量协调一致地发

展” (Simonds ,1978) 。

规划设计重视多样化自然景观的

保护和优美人工环境的创造 ,将人工

建造的生活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

融合 ,创造高质量的生态环境。 区内有

良好的通风、 采光、 日照等条件 ,小气

候宜人 ,增添居民可随时接触到的绿

地和水 ,增加地面的透水性能 ,降低地

表径流量 ,减少区内环境的 “水泥化” ,

如道路采用生态化的 “绿色道路” (路

面上有孔隙 ,孔里种上绿草) 。 规划设

计中也注重加强立体绿化 ,提高景观

的多样性 ,另外还可起到隔热、 截水、

净化空气等效果。

在进行绿色景观建设的同时 ,根

据条件可利用有机垃圾制造肥料在居

住区中来发展种植业 ,既为居民提供

了多样的生活环境 ,又增加了景观的

生产性。 这种 “城市农场” ,不仅促进了

区内物质循环利用 ,而且还为居民提

供食品、 蔬菜 ,更有意义的是增强居民

户外活动和参与意识 ,加强人际交往 ,

有助于调节社会生态。

规范设计以人为主体 ,满足居民

多层次、 多样化的普遍需求 ,创造多样

性的栖境。 不仅满足居民 “住” 的需求 ,

还要满足运动、 、 交际、 卫生、 安全

等需求 ,提供完整系列的住宅类型、 服

务设施 ,安全有效的道路交通 ,排除任

何形式的污染 ,对老人、 儿童、 残疾人

的关心 ,功能多样化 ,活动场所多样

化 ,住屋空间多样化等。 居民参与规

划 ,自我管理 ,资源共享 ,邻里共生 ,创

造安全、 公正、 舒适的社会环境。

改变居住区物流、 能流的途径 ,提

高物质、 能量的利用率 ,以改变居住区

输入的是食物、 水和能源 ,而输出的是

废气、 废水和垃圾的消费方式 ,采用可?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城 市 规 划 20 199716

持续的消费模式 ,实施文明消费是居

住区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重要一

环。 这给居住区规划设计拓展了新的

空间与内容 ,它需要生态工艺等高科

技手段作技术支持 ,根据自然生态最

优化原理加强物质循环与再生 ,如用

生态工艺对有机垃圾及污水的回收利

用 ,广泛利用太阳能 ,开拓未被有效占

用的生态位等 ,实现多利用、 少排放 ,

达到经济高效。

居住区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

目标是把居住活动对环境、 资源的影

响减少到最小 ,持续高效利用一切资

源 ,表现为最小的生态冲突和资源最

佳利用 ,达到居民满意、 经济高效、 人

与环境和谐。

(四)生态城市建筑空间环境设计

对策

城市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建造

了大量的建筑物。 这些由砖瓦砂石、 钢

筋水泥形成的人造地貌、 人工环境改

变了其自然演进过程 ,自然环境(地

貌、 气候、 土壤、 水、 生物群落等要素)

发生剧烈变化 ,其再生能力受到制约

而日趋脆弱。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

计方法指导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则运用

一定手段来减弱或消除这些消极影

响 ,进行必要的还原与补偿而达到新

的平衡 ,促进和适应城市自然演进过

程 ,增强环境的健康性 ,提供舒适的城

市空间环境。

设计中增加软质地面和植被覆盖

率。 通过地表材料( “软硬” 结合的铺

地) 、 建筑表面色彩、 建筑物形状、 建筑

立体绿化等 ,一定程度上还原原始的

地表下垫面 ,改善地面辐射状况 ,减弱

“热岛效应” ,创造理想的微气候。

在日趋硬化的城市建筑环境中 ,

水循环正在遭到破坏 ,城市降水之后

的雨水很快通过排水管网流失 ,地下

水也未得到补偿。 通过屋顶蓄水、 环境

场地的 “软化” 来顺应水循环过程 ,使

地下水得到补充和回复。 对土壤渗透

性大的场地 ,一方面要保证其补充 ,另

一方面要防止地下水被污染 ,不能进

行高密度开发 ,尽量维持场地的原生

过程 ,避免 “建设性破坏” 。

建筑特殊的覆盖材料取代了地表

土 ,致使城市开发建设过程成为植物

群落被扼杀的过程 ,城市中的氧气生

产量也相应日趋减少。 在建筑环境设

计中要广泛利用屋面、 墙面、 广场等空

间为植被提供以地表土和水为 “培养

基” 的生境 ,减少因建筑造成的氧气的

生产量。

设计通过一定技术手段 ,寻求最

充分的实现建筑的高效、 低耗、 无污 ,

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对环境的消极影

响。 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 ,采用自然的

通风和天然采光 ,减少能源消耗 ,通过

生态工艺在建筑(群)内部形成物质循

环流 ,降低污染排放量 ,尽量利用无污

染材料、 再生材料和天然材料 ,减少因

建筑对二氧化碳的排放 ,保证人在其

中生活、 工作舒适 ,身体健康。

建筑及其环境在对自然环境及人

的生活质量的影响中起着极其重要的

作用。 设计必须综合考虑资源和能源

利用率 ,增强建筑及其环境的健康性 ,

提高生活舒适度 ,减少建筑对自然环

境的不利影响 ,以实现社会、 经济和环

境的全面生态化。

三、 结语

建筑生态城市这一基本思想 ,为

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远景目标 ,它

是寻求城市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代

表国际城市的发展方向。 生态城市并

不是一个不可实现、 尽善尽美的乌托

邦 ,但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

种循序渐进的持续发展过程。 未来城

市是今天建设的 ,明天的生态城市是

在今天城市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城市

的未来取决于我们现在的认识和行

动 !

21 世纪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工

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也是

高度城市化时期。 我们必须更新观念 ,

开拓城市规划新思维 ,把 “生态思想”

引入城市的规划建设中 ,引导正确的

城市化方向和城市 “生态化” ,实现城

市健康、 协调、 持续发展 ,创造高效和

谐 — — — 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建设生态城市是一项跨世纪的系

统工程 ,相信通过全球、 全人类共同的

不懈努力 ,它将不再是一种趋向 ,而将

是确确实实到来的人类理想住区。

参考文献

1、 黄光宇 1 田园城市 ·绿心城市 ·

生态城市,1989。

2、 黄光宇、 黄天其 1 论生态城市的概

念与评判标准,1992。

3、 陈勇1生态城市新概念及其规划设

计方法研究 1 重庆建筑大学硕士论文 ,

1995。

4、 [美] I1L1 麦克哈格著、 芮经纬译 1

设计结合自然 1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1992。

5、 [美]J 1O1西蒙兹著、 程里尧译1大

地景观— — —环境规划指南1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1990。

6、 鲍世行主编1城市规划新概念新方

法1商务印书馆,1993。

7、 CITY FORM AND NATURAL

PROCESS : Towords A New Urban Ver2

nacular , Michel Hough ,VNR Company ,

USA ,.

8、 URBAN ECOLOGY IN PLAN2

NIN G Zaremba Piot r , Wroctaw , Osso2

lineum 1986.

作者工作单位:重庆建筑大学

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建筑环境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绪论

1

.所谓建筑环境学就是指在建筑空间内,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如何让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感到

舒适和健康的一门科学。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研究室内的温度、湿度、气流组织

的分布、空气品质、采光性能、照明、噪声和音响效果等及其相互间组合后产生的效果,并对此作出科学

评价,为营造一个舒、健康的室内环境提供理论依据。有等解决问题是:①如何解决满足室内环境舒适性

与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②如何解决

建筑病综合症

Sick Building Syndrome

―SBS‖

的问题。

2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筑外环境、室内空气品质、室内热湿环境与气流环境,建筑声环境和光

环境(即包含了建筑、传热、声、光、材料及生理学、心理学和生物学等多门学科的内容。基于建筑环境

学内容的多样性,相对独立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人们是从各个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其内容进行研究,研究室

内各种微气候环境所形成的机理及其与人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等相互间的关系。

第二章:

建筑外环境

1

.与太阳的光辐射,气温、湿度,风和降水等因素有关。

2

以太阳通过某地区的子午线时为正午

12

点来计算一天的时间为平均太阳时;

以本初子午线处的平

均太阳时作为世界标准时(世界时);以东经

120

℃的平均太阳时为中国标准(称为北京时间)。

3

.相对位置可用纬度

,太阳赤纬

d

,时角

h

,太阳高度角

和方位角

A

表示,其中前三个参数

d

h

是直接影响

A

的因素,因为

是表明观察点所在位置,

d

表明季节(日期)的变化;

h

是表明时间的变

化。当太阳离地球最远时,太阳光是垂直于直射地面的,具有很高的辐射强度,所以最热而形成了夏至,

当太阳距地球最近时,太阳光是斜射地球表面的,其辐射强度很弱,因此最寒冷导致了冬至。

4

.一部分为太阳直接照射到地面(即直射辐射);另一部分是经过大气层散射后到达地面成为散射

辐射,直射辐射与散射辐射之和称为太阳对地面的总辐射。辐射能量的强弱取决于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

天空中各种气体分子、尘埃、微粒水粒对阳光的反射,散射和吸收共同影响。

5

.民用住宅要求冬至日满窗日照时间不低于

1h

,日照时间与建筑物的配置,外型、高度和朝向均有

关,对建筑物,正方形长方形结构简单,最大优点是都没有永久阴影和自身阴影,而且各朝向上冬季的阴

影区范围都不大,能保证周围场地有良好的日照。

L

形建筑会出现终日阴影和自身阴影遮蔽情况。而凹形

建筑虽然南北方向和东西场地没有永久阴影区,但在各朝向上转角部分的连接方向不同,都有不同程度的

自身阴影遮蔽情况

……

6

.日照中的紫外线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尤其是波长在

0.25~0.295

范围内杀菌作用更为明显,波长

0.29~0.32

的紫外线还能帮助人体合成维生素

D

,且维生素

D

能帮助人们的骨骼生长。另一方面,过度

的紫外线照射,

也会危及人类的健康在

0.32

以上的高密度紫处线,

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和大气环流有重要影

响,因这种波长紫外线能吸收大量的臭氧,导致臭氧层浓度降低造成紫外线辐射增强,对大气环境与人体

健康都有不同程度危害。

7

.地面与空气的热量交换是气温升降的直接原因,它主要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波长在

3~120

)而

升温,而直接接太阳辐射的增温是非常微弱的。影响的主要因素有:①入射到地面上的太阳辐射热量,它

取决定性作用;②地面覆盖的影响(如草地、森林、沙漠和河流及地形的变化);③大气对流的强弱快慢

的影响。

8

.一日内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的

日较差

;一年内最热月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差称

为气温的

年较差

。由于我国海陆分布与地形的起伏的影响,各地气温的

日较差

一般是从东南向西北递

增;而

年较差

是自南到北,自沿海到内陆逐渐增大。

9

.在不同下垫石上,温度变化是温度的局地倒置现象,其温差达到最大极限值称为

霜洞

。当阳光

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途中,其中一部分(大约

10%

)被大气中的水蒸气和

CO

2

所吸收,同时它们还吸收来

自地面的反辐射,使其具有一定温度,此时的大气温度称

有效天空空温度

‖Tsky

,其数值取决于地表温度

Td

,距地面

1.5~2.0M

高处的气体温度

T

0

;水蒸汽分压力

E

d

与日照百分比率。

10

.其影响因素取决于地面性质、水陆分布、季节寒暑、天气阴晴等;其变化规律是一般为大陆低于

海面,夏季低于冬季,晴天低天阴天,在黎明前后由于空气的水蒸气含量较少,但气温最低所相对湿度最

大,午后,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虽然较大,但此时气温达最大值,当水蒸气分压力

Pq

一定时,最高气温所

对应的饱和水蒸气压力

Pq.b

最大,所相对温度

最低值。而在一年中,最热月的相绝湿度最大,最冷月的

绝对湿度最小,这主要是因为蒸发量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缘故。

11

.风可分大气环流和地方风两大类,前者是因太阳辐射造成赤道和两极间的温度差而引起的风称大

气环流;后者由于地表水陆分布,地热起伏,表面覆盖不同等引起的风为地方风。气象部门一般在距地面

10m

高处测量的风向、风速作为当地的风向和风速。风玫瑰图直观的描述了某一地区一年或一个月中风向

和风速的变化规律。

12

.①因为人工建筑物高度集中,以水泥、沥青、砖石、陶瓦和金属板等这些坚硬密实,干燥不透水

的建筑材料,替代了原有的疏松物和覆盖的土壤;②错纵复杂的交通及其交通工具剧增;③产业的快速发

展等是导致城市气温上升且高于郊区农村气温的主要原因;由于城市覆盖物多,发热体多,人口的相对密

集,生活与生产的发热量大,在市内各区域的温度分布极不均匀的地方就易产生热岛现象。

13

.为了使民用建筑与地区气候相适应,保证室内基本热环境要求,符合国家节能方针,一般采用累

年最热月(七月)和最冷月(一月)平均温度作为分区的主要指标,并以累年日平均温度

≤5

℃和

≥25

℃的天

数作为辅助指标,把全国划分成

5

个区:即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地区。

第三章

建筑环境中的空气环境

1

.室内空气环境包括:

室内热环境、湿环境和空气品质等三大部分

,受到重视的原因是:①室内环

境是人们活动最平凡的场所,几乎

80%

以上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室内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健

康;

②室内的污染物、

污染源日趋增多,

对人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

③建筑物内出现建筑病综合症

SBS

给人们带来了多种疾病危害。

2

.所谓

阈值

就是空气中传播的物质的最大浓度,且在该浓度下长期工作生活的人们均无有害影响。

人在空气环境中正常的

8h

工作日或

35h

工作周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值,

且长期处于该浓度下的所有工作人

员几乎均无有害影响,此时的值为

时间加权平均阈值

;人在空气环境中暴露时间为

15min

以内允许的最

大浓度为

短期暴露极限阈值

,人在空气环境中即使是瞬间也不应超过的浓度称为最高限度

阈值

3

早在

1989

P. O. Fanger

提出:

―IAQ

反映了人们要求的程度,

如果人们对空气满意,

就是高品质,

反之就是低品质

。这种定义主要是从人对空气品质的一种主观感受,具有狭义性;而

ASHRAE62-1989

出的定义为:

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应该是

空气中没有已知的污染物达到公认的权威机构所确定的有害浓度

指标,并且处于这种空气中的绝大多数人(

≥80%

)对此没有表示不满意。

该定义把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

相结合,相对比较科学和全面,是一种广义性定意。

4

.参考阈内外的相关标准。

5

―IEQ‖

所包含的内容有:

―IAQ‖

,室内的热湿环境、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等。

它比较完整解释了

病态建筑综合症

含意,在评价和分析一栋建筑物时,应用

―IEQ‖

这一新概念。

6

.按进入室内的不同渠道可分为:室外污染源,室内污染源和在室人员所造成的污染;室外污染源

是指大气中所含

SO

2

NOx

,烟雾,

H

2

S

以及空气中携带的多种病菌等,主要来源于工业企业,交通运输

及建筑周围的各种小锅炉垃圾堆等;室内污染源:主要是指生活排放的废气、废热、家中使用的多种化工

产品、建筑材料、室内温湿度条件下所自生的各种微生物、以及通风不良所形成的污染;在室人员的污染

主要是人体新成代谢率所产生的各种气态物质和气味,还有烟草燃烧产生的污染。按污染的种类分:主要

固体颗粒

‖―

微生物

和各种有害气体等。在空气中的颗粒污染主要是一、二次悬浮于空中飘尘,根据粒

径大小在空中停留和沉降时间不一,给人上呼吸道的健康造成影响,微生物大多附着在固体或液体的颗粒

物上而悬浮于空气中,随人体呼吸感染疾病;气态污染物主要是指,甲醛、氡、

CO

2

CO

NH

3

H

2

S

各种挥发性有机物,这些气状物质在不同程度上危害人体健康,虽然尽管其浓度较低,但由于人长时间处

在这种低浓度环境中,使人不知不觉地感染上各种疾病(详细分析参见教科书中说明)。

7

一般可采取的措施是:

一是

堵源

‖——

有选择性使用建筑施工材料,

从源头上控制有害物的释放量;

二是

节流

‖——

切实保证空调或通风系统的正确设计、严格的运行管理和维护,使有害物质减少到最低限

度;三是

稀释

‖——

保证足够的新风量或通风换气量,稀释和排除室内气态污染物。稳态和非稳态下的通

风换气方程分别为:

非稳态通风稀释方程是描述在

时间内,

室内污染浓度与换气量之间的关系,

稳态通风稀释方程是假定室内

初始浓度

C

1

=0

,且稀释时间

时室内污染浓度

C

2

与通风量

G

的关系。

8

.理论换气量应分别计算稀释各种污染物所需的风量,然后取其最大值;工程设计根据通风房间的

具体特点,选取其中一种有成表性的污染物允许浓度标准确定(如常用室内

CO

2

允许浓度确定新风量);

ASHRAE

标准中规定的最小通风量:

式中:

Gp

是每人所需新风量,

P

在室人数,

Gb

单位建筑面积所需新风量,

A

所需通风面积。

9

.气流组织的分布特性常用以下几个参量给予评价:

①不均匀系数

表示室内气流分布均匀性好坏的参量;

②空气年龄

是描述室内旧空气被新鲜空气替代的快慢程度,年龄越短,旧空气被置换越快空气越

新鲜;

③换气效率

表示理论上最短的换气时间

I

n

与实际换气时间

之比;

④通风效率

表示排风口处的污染浓度与室内平均浓度之比,其物理意义是指从室内移出污染物的

迅速程度;

⑤能量利用系数

指投入能量的利用程度,反映出其经济指标。

10

.由室内外温度差而引起的空气密度差或由高度差引起的自生风力称为热压;把室内某一点的压力

与室外同标高未受扰动的空气压力的差值称为该点的余压;当气流与障碍物相遇时,迎风面气流受阻,动

压降低,静压增高,侧面和其背风面由于产生局部涡流静压降低,和远处未受干扰的气流相比,这种静压

的升高或降低统称为

风压

热压

余压

风压

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它表示某一建筑物受到风压热压同时作用时,

外围护结构上各窗孔的内外压差就等于各窗孔的余压和

室外风压之差。

11

.由于

热压

只与温差或高度差有关,由此引进的自生风力较大且便于计算,所以在设计中应给予

考虑(尤其对多层建筑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而

风压

则与室外风速和风向有关,是一个难确定因素,

所以计算时只定量考虑

热压

作用,

风压

只作一般定性考虑。

第四章

建筑环境中的热湿环境

1

.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方式分对流换热(对流质交换),导热和辐射三种形式,传递热量包括

显热

潜热

两部分;得热量的多少与围护结构使用的材料,表面精糙度,表面颜色的深浅以及结构等有关。

2

.室外综合温度是相当于室外气温度由原来的室外温度增加了一个太阳辐射的等效温度值,其关系

式:

t

z

是考虑到太阳的入射角不同,围护结构外表面对直射辐射和散射辐射有着不同的吸收率,为了计

算方便,

式中吸收率

用一个综合当量值表示。

在白天由于太阳辐射的强度

>>

长波辐射,

所以在计算白天的

室外综合温度可以不考虑其影响,在夜间由于没有太阳辐射作用,天空的背景温度

<<

空气温度,因此建筑

物向天空的辐射放热量是不可忽略的,尤其是在建筑物与天空之间的角系数比较大的情况,而冬季若忽略

其影响会导致估算负荷偏低。

3

.房间得热量:是指某时刻进入房间的总热量,冷负荷:是为了维持一定的室内热湿环境所需要的

在单位时间内从室内除去的热量(包括显热量和潜热量)。热负荷是为了维持一定室内热湿环境所需要的

在单位时间内向室内加入的热量。湿负荷:是指维持一定的室内湿环境需要的在单位时间内排除的水分。

得热量与冷负荷之间的关系:得热量的对流部分进入室内立刻成为瞬时冷负荷,而得热量的辐射部分首先

会传到室内各表面,提高这些表面的温度,当这些表面的温度高于空气温度时,再以对流方式传给室内空

气,成为空气冷负荷,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冷负荷并不等于得热量,只有在室内各表面温差很小,热源只

有对流散热时,冷负荷

=

得热量。冷负荷与得热量之间存在着相位差和幅度差,其差值取决于房间结构,围

护结构的热工特性和热源特性。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可用公式(

4-58

第四章

58

式)来表示。

4

.用谐波反应法计算传递的热量,是建立在不稳定传热基础上,即室外扰量(综合温度

t

z

)大体上呈

周期性变化作用于围护结构,使围护结构从外层表面逐层的跟着波动,且这种波动是由外向内逐渐衰减和

延迟,这种简谐运动的周期函数可用正弦(或余弦)函数项的级数表达,将其变换为付立叶展开式,即将

随时时变化的扰量函数分解为简单的多阶正弦函数的组合,再将其

n

阶谐波作用下的响应直接叠加,即可

求得已知室温和外扰随时间变化条件下的传热量。

冷负荷系数法

(反应系数法)

求解问题的基本思路是:

将时间连续变化的扰量曲线离散为按时间序列

分布的单元扰量,再求解出板壁围护结构热力系统对单位单元扰量的反应(即反应系数),最后,利用求

得反应系数通过叠加积分计算出围护结构的逐时传热得热量。

这两种方法从工程简化算法上都是把扰量通过围护结构形成的瞬间冷负荷表述成瞬时冷负荷温差或

瞬时冷负荷温度的函数,而不考虑与其他围护结构和热源之间的相互影响。但在应用条件上,谐波法是在

室温条件一定时,外扰随时间变化条件下计算其传热量,当室外气象条件在整个时间过程中具有随机性,

特别是当室内温湿度环境也呈随机性变化时,不便采用谐波法,而多采用反应系数法,因此后一种方法能

适用于建筑物的全年逐时(

8760h

)负荷计算和能耗分析,而谐

波法适用于一般负荷计算。

5

.应设在靠室内侧,因为外侧气候变化大,易使空气间层受潮或凝结水粒,且由于水的导热系数比

空气的导热系数大得多,所以设在外侧将会带走更多的室内热量。

6

.因空气的热阻很小(

0.03w/m·

k

)而水的导热阻相对很大(

0.58w/m·

k

)因此一旦内墙面结露就会大

大增加墙体向外的传热。

7

.水自然蒸发前后过程的热负荷相等,因为室内水分是通过吸收空气中的显热蒸发的,没有其他的

加热热源,也就是说蒸发过程是一个绝热过程,室内空气的含湿量增加(或称为等焓过程)此时,只不过

是把部分显热负荷转化为潜热负荷。

8

.因外遮阳可反射部分阳光,吸收部分阳光和透过部分阳光,其中只有透过部分阳光会达到窗玻璃

外表面,并部分可能变成了冷负荷,而内遮阳除了反射部分阳光外,吸收和透过部分的阳光均形成了室内

冷负荷,只是其得热量的峰值有所延迟和衰减。

第五章

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反应

1

.人的热舒适主要与室内空气的温度,相对

湿度,气流速度以及围护结构内表面及其它物体表面的

温度有关,同时还与人体的活动量、衣着以及年龄等有直接关系。

2

.不对。当人体处于热平衡状态,即

,此时体温可维持正常,这只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但是

也就是说,人们会遇到各种不同的热平衡,然而只有那种使人按正常比例散热的热平衡才是舒适的。

3

.人体的散热量在一定环境温度范围内可视为常数。但随着环境空气温度的不同,人体向环境散热

量中显热和潜热的比例是随环境温度变化的。环境空气温度越高,人体的显热散热量就少,潜热散热量越

多,当环境空气温度达到或超过人体体温时,人体向外界的散热形式就全部变成了蒸发潜热散热。

4

.体温调节的主要功能是将人体的核心温度维持在一个适合于生存的较窄的范围内,主要靠神经调

节和体液调节来实现,调节体温的中枢主要是下丘脑,下丘脑前部的作用是调动人体的散热功能,下丘脑

的后部执行着抵御寒冷的功能,其调节方法包括调节皮肤表层的血流量,调节排汗量和提产热量。

5

热感觉

是人对周围环境是

还是

的主观描述,尽管人们常评价房间的

,但实际

上人是不能直接感觉到环境的温度的,只能感觉到位于他自己皮肤表面下的神经末梢的温度。热舒适:在

ASHRAE Standard 55-1992

中定义为对环境表示满意的意识状态。

Fanger

等人认为

热舒适

是指人体处于不

冷不热的

中性

状态,即认为

中性

的热感觉就是热舒适。

6

.热感觉并不仅仅是由冷热刺激的存在造成的,而与刺激的延续时间以及人体原有的热状态都有关,

人体的冷、热感受器对环境有显著的适应性。这主要取决于皮肤温度和人体的核心温度;影响热舒适的因

素除了上面给出波肤温度和核心温度外还有一些其他物理因素影响热舒适,即空气温度、垂直温差,吹风

感以及人的年龄、性别、季节、人种等。其评价指标分别为热舒适(

TCV

)分:舒适、稍不舒适、不舒适、

很不舒适、不可忍受

5

个指标;热感觉(

TSV

)分:热、暖、稍暖、正常、稍凉、凉、冷

7

个指标。

7

M-W=f

d

h

c

(t

cl

-t

a

)+3.96×

10

-8

f

a

[(t

cl

+273)

4

-( +273)

4

]+3.05[5.733-0.007(M-W)-Pa]+0.42(M-W-5.82)+1.73×

1

0

-2

M(5.876-Pa)+0.0014M(34-t

a

)

热舒适方程中具有

8

变量:

M.W. t

a

, Pa. .f

cl

. t

cl

.h

c

其中

f

cl

.

t

cl

均可由

I

cl

决定

,h

c

是风速的函数,此时,

对外做功

w=o

。因此热舒适方程反映了人体处于热平衡状态时,六个影响人体热舒适变量

M. t

a

, P

a

.,

I

cl

.v

a

之间的定量关系。

8

ET

的定义:是一个将干球温度、湿度、空气流速对人体温暖感和冷感的影响综合成一个单一数值

的任意指标。它在数值上等于产生相同感觉的静止饱和空气的温度。它意味着在实际环境和饱和空气环境

中衣着和活动强度相同,且平均辐射温度等于空气温度。

ET*

:在考虑人体皮肤湿润度的影响,一个适用于穿标准服装和生着工作的人舒适指标:

SET*

它是以人体生理反应摸型为基础,

综合考虑了不同的活动水平和衣服热阻而形成的最通用指标。

ASHRAE

舒适区是表示人穿着衣服热阻为

0.8-1.0clo

且坐着工作时所感受到的一种热舒适环境。

9

人体对环境突变的生理调节十分迅速,并不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后果,

且人体在环境温度突变的生理

调节周期中,皮肤温度并不能独立地作为热感觉的评价尺度,因此时人体正处在与周围热环境之间发生激

烈的热交换。

10

.人处在过渡过程环境中,其代谢率和服装热阻均与时间呈线性关系,认为人的活动会导致出汗湿

润服装,同时人的活动扰动周围气流,导致服装热阻有所改变,一般经过

6min

才能使服装热阻

f

cl

和代谢

M

达到新稳定状态。

即新热平衡状态,

同时也说明人在过渡环境中的热感觉具有

滞后

超前

的现象。

11

.热应力指数

HIS

是描述热环境对人体的作用应力,反应多个环境变量综合成单一指数对人体的作

用效果;其热应力指数用

7

个指标评价。风冷指数

WCI

是表示人体皮肤温度在

33

℃时,在冷空气的温度

和气流速度作用下,皮肤表面被冷却的速率,其风冷指数也是用

7

个指标评价。

第六章

建筑光环境

1

.略(参见教课书)

2

.光的三个要素是指光的反射率

、吸收率

和透射率

。根据能量守恒:

入射光能量

反射光通量

吸收光通量

3

.①具有适当的照度或亮度水平;②合理的照度分布;③舒适的亮度分布;④具有宜人的光色;⑤应

写有眩光干扰;⑥光的方向性:即在光的照射下,室内空间结构特征、人和物都能清晰而自然地显示出来。

4

.长期以来天然光是唯一的光源,人眼已习惯于在天然光下视看物体,且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尤其在

低照度下或视看小物体时这种视觉区别更加显著,

在照度

100-5000lx

范围内天然光比人工光大约高

4%-10%

左右。同时太阳光光谱辐射是人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长期感到满意的关键因素,而人工光的光谱其发光机

理各不相同,光谱分布也不相同的缘故。在采光设计中全国不能采用同一标准,而是在采光设计标准中,

将全国划分为五个光气候区,分别取相应的采光设计标准,原因是我国地域辽阔,同一时刻南北方的太阳

高度角相关很大,日照率由北、西北往东南方向逐渐减少;南北方室外平均照度差异较大等因素。

5

按发光原理可分为热辐射光源和气体放电光源,前者是靠通电加热钨丝使其发光的,

后者靠放电产

生气体离子发光,其中热辐射光源的灯俱有:普通白炽灯,卤钨灯等,气体放电光源的灯俱有:荧光灯,

荧光高压汞灯、金属卤化物灯、高低压钠灯等。

6

.设计中应将照明、声学和空调设施综合在一起考虑,可得到较好的节能效果,即把照明器材与空调

回风功能紧密结合起来,使灯具产生的热量通过回风系统带走大部分热量,并使这些热量不进入被空调空

间,从而达到减小空调设备负荷,同时又使荧光灯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提高光效并节约能量(其布置方式

参见教课书)。

李俊的专利情况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各种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四种基本组成成分在能量的支配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各种自然地理动态的物质体系。它们既是物质的,又是动态联系的。

地貌是地壳表面的形态和外貌。作为形态,地貌与组成它的岩石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两者共同构成为岩石地貌复合体。地貌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产物,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的结果。地貌要素反过来又影响着其他各个要素的发展。因为地貌是大气、水和生物作用的场所,地表形态的差异必然引起各种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的变化。因此,岩石地貌复合体是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组成的基本部分。

气候是长期的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它是最活跃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地表的热量和水分两个气候要素影响了生物土壤的形成分布和陆地水文网的分布。大气搬运地表松散物质的过程也就是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

水文也是最活跃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水与大气的物质、能量交换,决定着自然地理环境中水热的配置,影响着全球的气候。水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还起着独特作用。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还滋养着整个地球的生物界。因此,水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各种水文过程对地球表层各要素的相互联系起着纽带作用。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派生的自然体,也是它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要素。它的空间位置正处在四个基本地圈紧密交接的地带。在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中,土壤是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的枢纽,也是联系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键环节。

生物是行星地球的特殊物质,作为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它也起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质,同时又把所截获的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而贮藏于有机物质中。通过食物链的联系,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同改造着周围环境。其作用表现在:改变大气圈、水圈的组成,参与风化作用、土壤形成作用、地貌的改造、岩石和非金属矿产的建造等等。

总之,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成分在以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种自然地理组成要素。每一组成要素都按着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着,但是,其中没有一个要素是孤立的。换言之,没有一个要素不受其他要素的影响和给予其他要素以影响,因此,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环境组成为一个特殊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系统。

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

整体性是一切系统的本质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其各组成要素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规律性。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地理系统具有各单独组成部分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功能和效应。如一个自然带的整体特征,绝不是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个别作用的累加,而是各要素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形成的统一体。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既不能把它简化为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也不能离开组成部分和要素去谈论整体,而只能从组成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高度去认识它。自然地理环境既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又总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存在和发展的。所以说,整体性是自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的实质。

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总是作为整体的—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各自然要素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然环境整体特征的反映。因为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作用是隶属于整体的,同类要素在不同性质的整体中具有相应不同的性质和作用。例如,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类型的气候,同类型的气候在不同地区有着一定的地区差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第四纪冰后期以来,由于气候转暖,冰川退却,从而引起各大洋海面的升高和海岸的变化,在陆地上引起风化方式和成土作用的变化,以及植被带与相应的动物群向极地移动,等等。所有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最终改变了全球的地理结构。

由此可见,其整体性如此严密和具有如此的普遍性,以致“牵一发动全身”,一旦某一环节发生变化,其他所有环节必将随之发生变化。地理环境的整体件.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因素。

地理环境是各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人类的各项活动物质和能量的源泉,以及生命的支持系统。从空间看,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而从时间看,自然环境又时刻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人类的活动主要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往往针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进而影响整个自然环境。当今社会出现的众多资源和环境问题,就是人类活动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破坏的结果,所以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而且应预测因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1、实用新型专利“适应肢体大幅度作业活动的消防服”(第一设计人)。

2、发明专利“一种可全面防护多种危害因素的复合织物”(第一发明人)。

3、实用新型专利“具有作业适应性上下装长度的消防服”(第一设计人)。

4、实用新型专利“出汗假人”(第五设计人)。

5、发明专利“衣下空间微气候构成要素可调式测试仪”(第二发明人)。

6、发明专利“消防服的工具收纳附件”(第一发明人)。

7、发明专利“消防服的活动适应性褶裥系统”(第一发明人)。